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中西醫如何防治踝關節挫傷(How to Treat Ankle Sprain Using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踝關節挫傷是日常生活常見的症狀,尤其年輕的學生常易見到,我個人的經驗,如果踝關節挫傷很嚴重病人無法走路時,應先照踝關節的X光檢查以排除是否有骨頭斷裂,如果屬於正常可用針灸的方法治療,先針對側陽谷穴續針患側之坵墟、申脈、崑崙、陽陵泉等穴,如有皮下瘀血者應用三陵針局部點狀放血,之後外敷如意金黃散藥膏,如果疼痛非常嚴重者可以同時服用一至兩天的止痛藥(如果不是很痛可以盡量不必服用),這樣的處理程序我已經看好很多的病人,甚至於有的拿拐杖進來針灸後就不必再使用拐杖,今將此經驗與大家分享:

Ⅰ 病因
臨床上,踝關節扭傷最為常見,佔全身關節扭傷的80%以上,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青壯年活動多,運動量大,所以發病也最多。行走不平的道路,踩進坑洞裏,上、下階時不慎踩空,從高處墮落,跳躍搶籃板時身體重心失去平衡,或騎車跌倒。如踝關節處於蹠屈狀態,因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而使踝關節不穩定,而引起損傷。臨床上分內翻扭傷和外翻扭傷兩類,以前者多見。蹠屈內翻時,容易損傷外側的距腓前韌帶;單純內翻時,容易損傷外側的跟腓韌帶。外翻時,由於三角韌帶比較堅強,較少發生損傷,但可引起下脛腓韌帶撕裂。直接的外力打擊,除韌帶損傷外,多合併骨折和脫位。
(一)臨床上踝關節外側容易損傷的主要因素有:
1.因外踝低,內踝高,內、外踝不在同一平面上。
2.行走跳躍時,全身力量落於踝關節上。
3.腓側韌帶較脛側韌薄弱,較容易引起撕裂。
4.足蹠屈時,距骨體較寬,部分脫出,其較窄部分嵌入於關節內,踝關節變得不穩定。
5.在背屈的各肌肉中,使足外翻背屈的第三腓骨肌遠不如使足內翻背屈的脛前肌堅強,因此使足外翻的力量不如內翻的力量大。
(二)內翻損傷可分兩種:
1.單純的韌帶損傷,沒有明顯的韌帶纖維斷裂:臨床上有輕度腫脹及疼痛的現象,但距骨的位置無明顯改變。
2.韌帶部份撕裂或全完撕裂:臨床上除有明顯腫脹及疼痛等症狀外,還表現出距骨位置的改變。在不同程度的損傷中,距骨可有 2°~30°的不同程度的內翻。 

Ⅱ 症狀:
受傷後,踝部可出現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損傷輕者僅局部腫脹,損傷重者整個距小腿關節均可腫脹,不能行走或尚可勉強走路,傷足不敢用力著地,活動時疼痛加劇。局部可出現青紫瘀斑,有明顯壓痛,壓痛點與受傷韌帶相對應,受傷的部位絕大多數位於韌帶附著處。在臨床上確定了壓痛點後,再結合受傷當時足部各關節所處的位置,以及對照解剖學上各個韌帶的分布情況,通常可以初步考慮韌帶損傷的範圍及其性質:
第一級扭傷:最為常見。
侷限性的壓痛及腫脹、未合併瘀血情形、X光檢查正常。
第二級扭傷:主訴在受傷時會覺得踝關節有撕裂感。
檢查時可發現有相當的腫脹、明顯的壓痛、局部瘀血,可能合併有韌帶裂傷、X光檢查正常。
第三級扭傷:主訴在受傷時會覺得踝關節有劇烈撕裂感。
檢查時可發現有相當的腫脹、主觀的疼痛可能沒有第二級扭傷嚴重、明顯之瘀血,可能合併有韌帶裂傷、檢查關節活動可能有鬆動的情形 X光檢查正常,或可見小的撕裂性骨折。

Ⅲ 診斷:
一、西醫的方法:
(一)注意疼痛、壓痛點的位置,腫脹的程度,關節是否畸形。
(二)內翻及外翻試驗:將踝關節內翻,檢查外側韌帶損傷程度(足內翻時,踝關節外側活動範圍是否變大或鬆動)。再將踝關節外翻以檢查內側韌帶損傷程度。
(三)前抽屜試驗:一手握住踝關節上端向後推,同時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檢查是否活動範圍變大(和未受傷一側比較)。
(四)如只是輕度扭傷,可繼續冰敷並施以壓迫性包紮,抬高患肢。如屬較嚴重之扭傷,則應送醫治療。
二、中醫的方法:
臨床上,足踝扭挫傷的診斷可分為兩種,包括內翻扭挫傷,俗稱為「翻腳刀」,多在外側踝關節前下方腫脹熱痛,按壓即痛,踝關節活動受限,若將足部向內翻時疼痛加劇。以及第二種的外翻扭挫傷,多為在內側踝關節前下方腫脹,按壓痛明顯,活動仍受限,將足部向外翻時疼痛加劇。

Ⅳ 治療
一、西醫的方法
(一)急性期的處理原則為「RICE」:
1.休息(Rest):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立刻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避免從事任何會導致患部疼痛或症狀加劇的活動,如走路、上下樓梯等下肢承重的活動;可使用柺杖來輔助行走使受傷組織得到適當休息。
2.冰敷(Ice):受傷後24小時之內,冰敷在患部15~20分鐘,一天4到5次。嚴重者甚致要冰敷到72小時。
3.加壓(Compression):使用醫療用彈性繃帶從腳底包紮到小腿中段,不可太鬆或太緊,利用繃帶彈性加壓來減除腫脹情況,兼具有保護作用,避免再次扭傷。
4.抬高患肢(Elevation):受傷後應將患肢抬高,以減少腫脹和疼痛。
(二)復健水療:
使用「冷熱交替式水療」,其方法如下:
1.先將患部浸在攝氏38-40度,不痛的範圍內活動4-6分鐘。
2.立刻改浸在攝氏10-16度冷水中1-2分鐘。
3.再回到熱水中活動(如1所述)。
4.如此冷熱交替各做5次。
5.最後一次須浸在熱水中。
6.完畢後將患部抬高,活動5分鐘,後綁上彈性繃帶。
7.以上1-6為一次完整的(冷熱交替式水療),每天做2-3次後,約1-2周可完全消腫。
原則有三:
(1)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都要浸泡在溫水中。
(2)浸在溫水中時最好一邊活動腳踝,但仍要在不痛的範圍之內活動。
(3)浸溫水的時間要比浸冷水的時間來得長。浸溫水的時間要比浸冷水的時間來得長。
(三)活動腳:不痛的範圍內,要儘量作各方向的腳踝活動,譬如上下活動或左右活動,也可以當作在練習 ㄅㄆㄇㄈ或ABCD 等字母的活動。
(四)保護:走路時須用固定用的貼布來保護腳踝。一般人可用護套來代替。
(五)對抗施力:用自己的手施力於腳踝,而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它。不要被手扳動。
(六)等張運動: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外加的橡皮圈阻力,等於是一種肌力訓練。
(七)等速性肌力運動:利用特殊的「等速運動」訓練機,來加強腳板向上、向下、朝內、朝外的各方向肌力。
(八)快走:不痛不跛之下,可任意加快走路的速度,但仍需腳踵先著地。 (九)跑步:由慢跑開始,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最後可以短跑衝刺。
(十)繞圈跑:(轉彎45度)以20公尺的距離當作是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45度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十一)繞圈跑:(轉彎90度)以10公尺的距離當作是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90度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十二)特殊技巧的訓練。
二、中醫的方法
(一) 針灸治療
1.陽谷:取患肢對側陽谷穴,針中即止。  
2.申脈:應用放血療法,患者坐位,取申脈穴(絡脈顯露者點刺絡脈),常規消毒,用細三棱針點刺出血0.5~2㏄。
3.陽陵泉:患者坐位,取患側陽陵泉常規消毒後,用1.5寸毫針直刺入1寸左右,行強激手法,留針5分鐘,行針2次,使針感向下傳導,直到足踝部。 
4.丘墟透照海:取患側丘墟、照海2穴,將患足置於稍內翻位,取2寸毫針,常規消毒後,從丘墟穴刺入,針尖向照方向慢慢提插進針,在此過程中,患者感到劇烈酸脹麻痛。待在照海穴下摸到穿透感後停針。
5.如果扭挫傷的患側,有嚴重的下墜感,可在太衝、隱白、厲兌、 足竅陰、至陰等穴放血,應可收到立即的療效。
6.同時在瘀傷的部分可以外敷如意金黃散藥膏,其療效更快。

(二) 藥物治療
1.內服藥:損傷初期腫脹明顯者,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予正骨紫金丹加丹七散
2.外用藥:初期腫脹明顯者,可外敷消腫化瘀散之類。中、後期腫脹較輕可外貼止痛膏之類。並可配合活血舒筋的藥洗外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