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C型肝炎的治療有了新發現

C型肝炎的治療有了新發現

人間福報報導: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成功找出C型肝炎病毒引發細胞自噬作用的分子機制,同時找到Chloroquine及Bafilomycin-A1兩種老藥,可抑制C型肝炎病毒在體內大量複製,為治療C型肝炎開啟另一扇希望之窗。
中研院團隊研究發現,治療瘧疾和愛滋的Chloroquine(氯奎寧),調控酸鹼值的Bafilomycin-A1這兩種老藥,可有效抑制細胞自噬作用,進而減少C型肝炎病毒的大量複製,未來有開發為C型肝炎治療藥物的潛力,老藥新用。
C型肝炎病毒是導致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約有一點七億人遭到感染,除了干擾素及Ribavirin等少數治療藥物,至今仍然無較好的治療方式,患者必須面臨逐漸從慢性肝炎惡化為肝硬化、肝癌的命運。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士隆表示,最近五、六年,科學界已知道細胞自噬作用和C型肝炎病毒在體內大量複製有關,卻不知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如今中研院解開這個分子機制,可望為C型肝炎治療藥物的研發,帶來一些希望。研究成果本月四日已發表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臨床醫學研究期刊」。
這篇論文第一作者、中研院生醫所博士後研究員柯博元表示,當細胞遭到C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出現壓力時,細胞會吃掉自己的異常蛋白質及胞器,也會從內質網伸出一個膜狀結構,把細胞膜包起來,形成防禦體系,這一機制就稱為細胞自噬作用。但過程中,C型肝炎病毒卻會抑制細胞引起的免疫反應,C肝病毒也得以大量複製及表現,在人體內引發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病變。我的看法,對於肝病的治療應結合中西醫的合併治療,透過每一階段的肝病建立療效評估技術平台,以評估其對:
1. 急性肝炎
2. 慢性肝炎:有B、C、D、E、F、G-----肝炎,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有新的
肝炎不同的類型慢慢被發現。
3. 肝硬化
4. 肝癌的療效讓製造者及消費者及西醫治療肝病的專家真正知道其療效。
目前C型肝炎的治療:以Ribavirin和Interferon為主。但Ribavirin具有溶血性貧血(hemolytic Anemia)的副作用,而Interferon會造成憂鬱症(depression)的副作用,若加上具有臨床有效經驗方的中藥治療,是否能增加療效,降低其副作用,同時可以縮短療程,是值得作進一步療效評估的課題。

中西醫如何防治C型肝炎?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於民國97年4月27日下午假台大校友會館4樓邀請中西醫的肝病專家共聚一堂討論“如何結合中西醫學對C型肝炎的防治”。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科朱啟仁醫師提出西醫對於C型肝炎治療的新趨勢。演講的內容非常精闢,並將C型肝炎如何診斷及治療講得非常詳細,並說明目前西醫對於C型肝炎的治癒率高達70%,但仍然有30%的病人仍待有新治療的突破。並很有經驗的說:C型肝炎的治療是合併干擾素及Ribavirin,但會有憂鬱症及溶血性貧血的副作用,常常病人無法忍受其副作用而中止其繼續治療,而影響其療效。依我個人的看法:C型肝炎的治療應先接受西醫的診斷治療,如果治療的過程發生副作用或療效不佳時,再配合中醫的治療,並配合西醫的療效追蹤,乃最為上策。
西醫對於C型肝炎的看法
一、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肝病?
由於肝是一個「沈默寡言」的器官,得了肝病不一定有症狀,所以肝病患者常常不知道自己患有肝病。為了保險起見,瞭解自己有沒有肝病,必須要做三項檢查:
(一)肝功能檢查。(SGOT、GPT)
(二)肝炎標記檢驗。(B型、C型肝炎)
(三)腹部超音波及甲型胎兒蛋白檢查。
(四)肝穿刺的病理檢查(一般人較無法接受,事實上在德國每一個病人,從住院到出院最少要做 2-3次的肝穿刺,危險性非常小)
二、C 型肝炎西醫的治療法
朱啟仁醫師的經驗:
單一藥物療法 (適用於特殊族群)
• 干擾素 a -2a
• 干擾素 a -2b
• 干擾素 alfacon-1
• 聚乙二醇化 (PEGylated) 干擾素 a -2a
• 聚乙二醇化 (PEGylated) 干擾素 a -2b
合併藥物療法 (標準療法)
• 干擾素 a -2b 與 ribavirin 併用
• 聚乙二醇化 (PEGylated) 干擾素 a -2a 與 ribavirin 併用
• 聚乙二醇化 (PEGylated) 干擾素 a -2b 與 ribavirin 併用
合併藥物的治療,依朱啟仁醫師的經驗,治癒率可達70%。
(一)干擾素的副作用
• 失眠
• 情緒障礙、憂鬱、自殺傾向..
• 類似感冒症狀
• 發疹與搔癢
• 食慾減退
• 掉髮
• 嗜中性球減少 (neutropenia)
• 血小板減少 (thrombocytopenia)
• 甲狀腺機能障礙
(二)Ribavirin 的副作用
• 溶血性貧血 (hemolytic anemia)
• 致畸胎性 (teratogenicity)
• 咳嗽與 呼吸困難 (dyspnea)
• 發疹與搔癢
• 失眠
• 食慾減退
三、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日常保健
1.避 免 飲 用 酒 精 飲 品 及 胡 亂 服 用 藥 物
2.避 免 與 他 人 共 用牙 刷 或 剃 刀 等
3.帶原者 在 進 行 性 行 為 時 應 佩 帶 安 全 套
4.帶原者 不 宜 捐 血
5.飲食要均衡,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6.定 期 檢 查 肝 臟
四、中醫療法於慢性C肝治療之可能運用方向
1.提昇宿主免疫力,有助於迅速廓清病毒及縮短療程
2.提昇造血功能,改善Ribavirin 的副作用所造成的貧血症狀
3.減緩干擾素所造成的副作用: 焦慮、失眠以及情緒不穩等症狀
4.補充營養及體力,減少提早終止治療病患之比例
五、可從過去中醫臨床治療肝病的經驗方,針對目前西醫治療C型肝炎療效較差的病患或其治療方法所產生的副作用,或中藥與西藥同時使用可以增加對C 型肝炎治療的療效增加,減低其副作用或可以縮短其療程,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努力方向。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高血壓的病人──冬天或冷天洗澡時要特別小心

高血壓的病人──冬天或冷天洗澡時要特別小心

這幾天氣溫偏低洗澡時要特別小心中風,尤其是有高血壓的病人。不要以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許多40歲左右的中壯年,常常在洗澡前後沒有做好保暖工作,突然在浴室內中風,究竟該怎麼防範?

很多人都知道在戶外要保暖,卻忽略了在室內保暖工作的重要性。 像是在洗澡前,脫衣服的時候,光溜溜的身體暴露在冷空氣中,這時候非常容易引發中風,很多人都是在浴室或者洗手間暈倒。醫生說:身體一冷、血管就會收縮,血壓會升高。進入浴室開始洗澡,體溫快速上升,這時候血壓又會更高,等到身體習慣了水溫,血壓就會開始降低,血壓這樣忽高忽低,非常容易引發中風。

一、要預防洗澡前後引起的中風,有幾個方法:
1.善用各種電暖爐,洗澡前15分鐘就開啟電暖爐, 溫暖整個空間(約24-25℃)。
2.轉開蓮蓬頭,讓整間浴室有水蒸氣,浴室溫度也會比較高。然後用蓮蓬頭沖脖子後方1分鐘,保持體溫,就可以穩定血壓。

就算你覺得自己很健康,但是一旦超過40歲,要去洗澡時,更衣間溫度保持溫暖很重要。

在寒冷的冬天洗熱水澡最舒服了,更衣間溫度保持在約24-25℃。半夜起來上廁所時加件外套保暖。有神經科專家表示,洗澡時脫掉衣服所造成的溫差,有可能讓血管收縮加劇,讓血壓瞬間增高,導致腦出血、中風、腦腫瘤破裂等危機,「天冷半夜起床上廁所,曾有人因此倒在浴室中昏迷,也是相同道理。」


有專家表示,由於冬天天氣寒冷,民眾在踏進浴室脫衣沐浴時,由於浴室溫度較低,若一下把身上衣物全都脫掉,產生的溫差會讓腦部血管劇烈收縮,因此產生病變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尤其是老年人、有高血壓病史、以及有抽煙喝酒習慣的民眾,原本就是腦血管病變的高風險群,更容易在此刻出問題。

腦內動脈瘤,常見於四、五十歲中年人,病患在出血前的兩至三週會出現劇烈頭痛,就像有人拿刀在刺、或是整個頭像要炸開來那麼痛,「有出現這種頭痛就該提高警覺了,因為這可能是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前兆。」冷天正是腦血管病變的好發季節,民眾在洗澡前的5到10分鐘,可以先放熱水,讓熱水蒸氣提高浴室溫度,待浴室變暖後,再脫掉衣服沐浴,以避免因溫差過大,引發腦血管病變。

二、腦中風(Stroke)的防治
中風年輕化
衛生署最新統計,40 歲以上平均每 9人有一人發生過小中風,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 倍。另項研究指出,台灣都會區 35歲以上中風盛行率每一千人 18.9人,鄉村區人 13 人。中風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 。特別在這濕冷、溫度下降的時節,中風猶如陣陣疾風,毫無預警起吹。根據統計,每年12 月至2 月最易中風,天氣寒冷促進血管收縮,管壁變小血流壓力大,容易破裂造成出血。究竟中風有哪些徵兆?該如何預防?如何管好血壓?萬一中風了又該如何把握黃金期接受治療與復健?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中風後不僅身心遭受外人難以想像的折磨,對家人更是沉重。

現象篇
中風吹向六年級
別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中風,二、三十歲就中風的年輕人,已愈來愈多。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男女皆然,有些才 20、 30 多歲就中風了。腦中風長年來盤據台灣十大死因,根據衛生署統計,2005 年因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達 13139人,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僅次於癌症。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教授曾進行台灣首次腦中風發生率與盛行率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都會地區 35 歲以上中風盛行率每一千人有 18.9 人,鄉村地區則為13.0人。都會區中風的年輕人比鄉村地區高。這項研究指出,台灣腦中風死亡率雖有趨緩跡象,發生率卻不降反升。甚且,發生小中風的機率有上升趨勢,卻不被國人注意。即使連衛生單位至今才開始做全國中風登記,約一年後才能呈現較完備的資料。根據統計,20-50%的腦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曾經發生過暫時性腦缺血,即俗稱的「小中風」。小中風患者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 10倍。國民健康局研究也顯示,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每12人就有 1人發生過小中風,如果把年齡降到 40歲以上,那麼平均每9 人就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中風跟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在於,必須花費相當時日做復健,如果一個社會的中壯年人口愈來愈易腦中風,人口出生率又不斷下降,難以想像將對社會的生產力與國力造成何等影響。

預防篇
預防中風,先管好血壓
高血壓是中風的主因,但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血壓有多高,你是其中之一嗎?英國威爾斯健康與社會照護研究所朱力安哈特醫師,是研究高血壓的專家,他指出,如果將所有的中風暫時視為同一類,高血壓無疑是導致中風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容易控制的方法。」偏偏在台灣,控制高血壓卻最被國人忽略。

血壓管控差,易引發中風
以病變來分,和壓力有關的併發症血壓太高有腦中風、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以及尿毒症,高血壓另外可合併新陳代謝變化,加速動脈硬化。當血壓過高,腦組織的動脈血管承受不住而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壓迫其他腦組織,即腦中風(又稱腦溢血或腦血管破裂),嚴重者死亡或半身偏癱。這類出血性中風常見有腦組織內出血、蜘蛛膜下出血兩種。

除了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阻塞)中風也是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當腦動脈血管硬化,管腔變小,血管內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形成栓子,導致腦組織壞死及功能失調,就中風了。腦血栓症與腦栓塞症是這類缺血性中風的常見類型。

還有一種是短暫性腦缺血( TIA),亦即小中風,原因多為頸動脈內膜組織的膽固醇斑塊脫落下的血塊碎片(微栓子),沿著血液往血管末端運行至腦部或視網膜,引發暫時性的症狀。

像是突然劇烈頭痛、一眼或兩眼視力模糊、說話遲緩或有理解障礙、半側臉部或肢體無力、麻木、突然耳鳴或暈眩。因為微栓子會慢慢分解掉,因此這些症狀發生時間約 5--10分鐘,通常24 小時內可自行恢復,不會留下永久性的傷害。但三個月內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頗高,應該儘速檢查治療。

不論哪類型中風,共同的敵人皆是動脈血管老化,如果你以為血管老化是老年人專利,那就錯了。

出生後,隨著年齡變化,生活環境更複雜使得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出現不正常,也易使得動脈硬化的過程開始或加速進行。一般而言,40歲以上的成年人,已可在臨床上看到動脈硬化的表現。許多因素導致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比如生活或工作壓力、緊張、熬夜、抽菸、不正常的生活型態、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等,血管硬化是很錯綜複雜的過程。陳明豐正色表示,平時不斷呼籲民眾要控制血壓、血糖,用意即是延緩血管硬化、老化的速度,延緩老化就是預防保健,此外別無他法。

三、預防高血壓,專家們提出五件非做不可的事:

1.控制體重
研究指出,體重每增加一公斤,血壓會上升 1mmHg,保持適當體重格外重要。 貼心小提醒:適當體重的計算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得到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在 18-24之間,表示體重適當。

2.少鹽
控制鈉鹽的攝取很重要。研究發現,鈉的攝取量過多時,會使水分滯留在體內,導致體內水分失衡,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罹患高血壓的比率相對提高。

3.多喝水
攝取足夠的水分,減少便秘,否則排便時會因為用力而使得血壓上升,有人因此發生腦中風。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纖維,跟便秘說 No。多纖維、少油、少脂肪的飲食也能避免膽固醇過高。當高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再隨著血液循環滲入血管壁,逐漸沉澱使得血管變狹窄且形成動脈粥狀硬化,血壓也跟著升高。許重義目前正進行一項研究,他發現腦中成分之一的類澱粉 Aβ(Amyloid peptide)會造成細胞退化,如果堆積在腦神經組織內過多,容易罹患老人失智症,若堆積在血管內過多,則增加中風的風險。至於如何避免過度堆積,阻斷類澱粉 Aβ的生成?許重義的研究室還在努力破解之中,初步的發現是:「 蔬菜水果內某些成分可以增加阻斷類澱粉A β,減少腦血管退化。」

4.睡眠充足
長期睡眠品質差,血壓容易偏高,建議不要熬夜,減輕工作或生活壓力,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睡眠良好就可使高血壓正常。

5.不抽菸、多運動
年輕人缺血性中風,九成以上有抽菸,」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觀察,許多人年紀輕輕就中風,血管內亂七八糟,檢查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史,一問,原來是老菸槍。

胡漢華以前對抽菸並不會很排斥,這幾年看多了年輕中風病患,驚覺問題很大,不斷呼籲,民眾要戒菸。抽菸會使血管收縮,加速血管硬化並增加心臟負荷。運動有助於體重控制與調節壓力,但如果有高血壓的人,須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建議採取和緩的運動型態,如散步、健走或騎腳踏車,已經有高血壓的人,不能只單靠運動控制,還必須合併飲食、改變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才能確保血壓控制得宜。

低血壓也會中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血壓標準,收縮壓低於 120mmHg以及舒張壓低於80mmHg 叫做血壓正常。收縮壓在 120--140mmHg或舒張壓在 80--90mmHg 屬於高血壓前期。

收縮壓≧ 140mmHg或舒張壓≧ 90mmHg,即稱為高血壓。

專家們提出一個新觀點,除了高血壓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低血壓也與中風攸戚相關。胡漢華主任解釋,血管硬化與舒張壓有關,因此早期認為舒張壓過高很危險,後來經過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舒張壓正常、收縮壓高,更危險。現在則有了更新的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愈大,中風的機率愈高。舉例來說, 160/ 60 (收縮壓 /舒張壓)比160/ 80 中風的風險更高,這兩個數值拉距愈寬,代表大動脈硬化更嚴重。

今年入冬以來冷氣團一波波,醫院急診室心肌梗塞、中風個案陸續增多,最新一波冷氣團報到,專家表示,溫度低,血管容易收縮,如果水分又補充不足,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醒民眾,要多補充水分,以免血液太濃稠而阻塞,高血壓慢性病患,注意病況穩定度,適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藥物因應氣候。

有高血壓的病人除了要服藥控制血壓之外,冬季氣溫低的時候要記得多喝開水,且平常要多吃黑木耳,可預防腦血管阻塞:

四、今本人建議一道預防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食譜給大家參考:
黑木耳四兩、紅棗十粒、生薑3~5片、瘦肉片4兩,約6~8碗水煮湯來喝。如果本身就有高血壓及心肌梗塞的病人,就應該平常按時服用醫師指示用藥,且與你的醫師保持密切聯絡,至於是否要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則要與你的醫師討論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