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中西名醫成才之路:

中西名醫成才之路
一、勤讀中西醫經典名著,多臨床求取經驗,拜訪名師指點,勤思考
才能中西醫融會貫通。
二、建立常見疾病之臨床療效評估技術平台
同一個疾病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那一個方法是最好的治療方法,所謂最好的治療方法包括1.療效最好2.副作用最少3.所花費的成本最少。所以一位好醫生,是不斷地要求自己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法,找尋的方法是要透過目前國際間所建立的已被承認的臨床療效評估的技術平台,如:
(一)肝病研發技術平台
(二)氣喘研發技術平台
(三)潰瘍研發技術平台
(四)止咳研發技術平台
(五)免疫調節研發技術平台
(六)糖尿病研發技術平台
(七)細胞再生研發技術平台
(八)傳染病研發技術平台
(九)腦中風研發技術平台
(十)藥用化妝品開發平台等找尋目前國際間最好的治療標的。過去的醫生都一直認為自己的治療方法是天下最好的治療方法,好比學武功的人都認為自己的武功是天下第一,事實上要得到天下第一的封號必需參加武林中的擂台比賽,在比賽中能打敗群雄才稱得上天下第一。治療藥物的評估,就必需在國際間已被承認所建立的臨床療效評估去證明你的藥確實比目前所有的同類藥物療效更好。這也為什麼一味新藥的開發要花費很多時間及很多經費,目前經濟部底下的三個中心—
生醫中心、藥技中心、生技中心,每年花費很多經費在找尋新藥的開發。
三、名醫的養成與條件:
目前醫生的養成主要在醫學院先接受七至八年的醫學教育,畢業之後先在醫院當住院醫師(三至四年),然後晉升為總醫師(一至二年),績效很好的才能成為主治醫師,經過幾年的磨練才能被甄選為科主任、部主任……等,這是西醫的訓練過程,但中醫過去因為沒有醫院的正統訓練,都必須靠師徒相授,所以中醫名醫成才之路相當困難。我曾經向一位名老中醫學習,他告訴我,他家五代不傳外人,我是他第一個外傳的弟子。他說,他所要收的門徒,必須具有三才:
1. 人才:
人要與他投緣,家世清白,身體健康,這是第一個條件。
2. 奴才
要能吃苦耐勞,而且不抱怨。實習時要比老師早上班,晚下班(也就是老師上班以前要先把事前準備工作完成,老師下班之後,還要把環境整理收拾好才下班),而且要主動且能舉一反三。對中醫的研究發展要有使命感。
3. 錢才
學生要懂得尊師重道的禮儀,投其所好,讓老師以收你這個徒弟感到榮耀。這一點最困難。因為一般學生沒有經濟基礎,除非父母親支持幫忙。
所以中醫學生要找到真正的名醫學習,實在不容易。除了你本身的條件之外,還須要有緣分認識好的指導老師。
但目前中醫的訓練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有專門的科系教導培育中醫師,且有很好的教學醫院讓學生實習,且有研究所、博士班來訓練高級的中醫碩士、博士。但美中不足的只是多一些研究的論文,發表的文章,對於臨床經驗就稍嫌不足,這些學術派的中醫畢業生仍須向老一輩的名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否則空有文憑但仍然看不好一些奇難雜症的病症。所以中西名醫成才之路仍須靠自己去尋求。

那大家一定要問我,名師何處尋?
我自民國63年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後相繼很順利地考上中醫、西醫執照。民國65年,台北榮總盧致德院長向中國醫藥學院鄭通和院長要人協助榮總成立台北榮總針灸科。當時在陸以仁主任(前三軍總院院長)的推薦下前往。經一年努力,在張斌主任(當時是榮總耳鼻喉科主任)的協助之下,於66年正式成立針灸科。
過了2年,我與王人澍同學,在魏開瑜主任的領導下,與台北市立和平醫院黃政典院長共同合作,成立中醫部。當時結合很多中醫名醫,共同聯合看診。剛開始,因沒有勞保,所以病人不多。直到民國72年勞保開放,病人就直線上升。
後來民國69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成立。香港名醫包天白副院長邀請我擔任首任附設醫院針灸科主任。民國72年,王玉雲、許水德兩位前後任市長排除萬難成立高雄市立中醫醫院。在當時高雄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巫水生與許水德市長努力與誠懇的邀請、拜託陳立夫先生推薦院長人選,最後立夫先生命我一定要前往當任首任院長。立夫先生告訴我說:「你一定要前往,而且要把醫院做好,因中醫當時環境很不好,中國醫藥學院中醫藥的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因沒有醫院可以實習或就業,很多同學考上西醫執照後,就轉往西醫醫院去當西醫去了(當時西醫醫院很缺人手)!」因而造成很多西醫大老攻擊中醫說:「中醫系畢業生都跑去當西醫,認為中醫沒有必要發展。」事實上,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陳立夫先生與我早就看出這一點,所以立夫先生當時把我推薦給醫界(當時歷任衛生署署長皆到場),並委以重言:「如果張成國沒有把高雄市中醫院經營好,他將是中醫歷史的罪人!」當時要發展中醫實在不容易,剛開始當時的衛生局局長吳充弟及一般西醫是非常反對中醫醫院的成立。
所幸,有巫水生理事長與許水德市長的支持,否則當時就夭折了。我為什麼要提這一段? 因為當時經過這一段經歷才認識巫水生理事長的為人及對中醫的貢獻。
從民國63年至今,我遇過無數的中醫師及行政長官,對中醫幫忙最大、貢獻最多的,應首推陳固先生(捐地蓋中國醫藥學院)、陳立夫先生與巫水生醫師。為了感謝陳立夫先生對台灣中醫藥的貢獻,本人與黃維三教授、哈鴻潛教授、王廷輔院長等人,為他成立「立夫獎」,為世人永遠追念。
巫水生醫師,當時在高雄市立中醫醫院成立之時,捐助一部救護車及當時院內所有檢驗室設備,總價值超過500萬元(當時可以買二棟房子)。他的貢獻與心力值得我們尊敬與效法,更為了不起的是,他治病的醫術足堪現代中醫大師──當時他的每天病人數百人(皆是自費病人沒有健保)。關於他的成才之路,容他日再敘。
今將巫水生醫師的為人、醫術及過去中醫藥界的貢獻,稍加介紹,希望中醫界能向他學習,這也是台灣中醫界之光、病人的福氣。中醫學府應授與名譽博士。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現代父母親對子女應有的認識與態度

這篇文章是由賴小姐所提供,我覺得對於天下父母親很有參考價值,故將其摘錄與大家分享:
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好奇心,不要太熱心。
「頭好痛,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睡。現在是中午十二點半,還沒吃飯,肚子好餓,我在等老二起床一塊吃。妻子說他們凌晨三點多看完DVD才睡,餓了就先吃吧。」但我還是想等。
老二在台北讀書難得回來,更難得一塊吃頓飯,何況今天帶女朋友和同學一塊回來。迷迷糊糊躺了一會,起來已經下午兩點了。在臥房顛倒個半天不知道穿什麼好?是休閒一點? 還是家居一點?好不容易穿好下樓,看到妻子已經在廚房忙著,我過去問她:「我這樣穿好看嗎?」她頭也沒抬回我:「在家怎麼穿也行。」
我回到客廳漫不經心地看著電視。我還在等,等著他們起床。
忽然聽到樓上沖馬桶的聲音,起來了。我衝到廚房告訴妻子:「起來了。」
妻子回我:「正好,再炒兩個菜就好了,你準備桌子吧!」我忙不迭動起來……
不一會,幾個人下樓來了。孩子們很客氣地跟我們打招呼,妻子解開圍裙走出來,笑著招呼:「吃飯吧!」氣氛凝住了幾秒鐘。
這時,老二回答:「我們不吃了,今天同學聚會,我們要趕快走,快遲到了。」
妻子仍然想留住他們:「我早上才去市場買的菜,還現殺了一條魚,做你最愛吃的豆瓣魚,吃了再走吧!」似乎仍然留不住他們,老二回說:「你們吃吧。」
趁著同學們穿鞋子的空檔,妻子小聲告訴老二:「我和老爸一直在等你起床一塊吃飯,我們都還沒吃呢!」老二皺個眉頭,回過臉告訴妻子:「你們幹嘛等呢?餓了就先吃嘛!你們這樣等我,我會有壓力啊!」說著就在同學一片謝謝與再見聲中出門了。留下我和妻子站在門口。
我碰到妻子的手 ……涼涼的。我知道,我可以很嚴肅地告知孩子,這是不懂事,甚至更誇大這是不孝順,然後再給他一些教誨,告訴他以後如何安排時間,計畫順序,生活規律……,把一些教條的東西塞給他。我相信他會接受,但我相信他以後會減少回家的時間。就算回來,他也會告知朋友們:「在我爸媽面前一定要如何如何……否則會如何如何……。」那時候,我再也等不到我的孩子了,等到的只是一個虛偽的人。
我也知道,這不是一個現象,其實,這是一個「過程」,孩子和父母都在學習的一個過程。孩子學習如何過他自己的生活,父母學習如何接受孩子已經長大了的事實。這過程有點苦,但每個人都會經過。

想起一句老前輩的話:「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 —— 不要太關心、不要好奇心、不要太熱心。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太侵入,孩子就會逃避。
我回頭告訴妻子:「我們自己吃吧!」
到了餐桌前,我茫茫然停下來問妻子:「我這樣穿好看嗎?」

給聰明年長者幸福十誡
一、不要再替成年子女操心,才不會碎碎唸。
二、不要再將成年子女當成未成年來「監護」,以免顧人怨。
三、不必事事都「非知道不可」,尊重已成年子女的隱私權、自主權。
四、不要再以兒、孫為生活重心,尋找自己的園地,才不致天天望穿秋水。
五、不要逢人就訴苦,寧可寫作、畫畫、練功、唱歌,以藝術、創作昇華情緒。
六、不要凡事抱怨,多欣賞、感謝別人為取悅你所做的努力。
七、不要因孫輩和子女媳婿爭執衝突,這樣只會惡性循環,害了你的孫輩。
八、不要因病痛而唉唉叫,有病要治病,領了藥要服藥,治不好的要忍耐。
九、不要疑心病太重,要感激還願意留在你身邊的人,免得最後連他也走了!
十、要多多培養宗教情操,有堅定的信仰,對未來抱著開心、樂觀的態度。
如果以上十點,每一點是十分,祝福各位聰明的老人,都能幸福一百分。 這是送給為人父母者的禮物

人生首要之事——
莫過於盡孝。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故行孝當及時,錯過機會,將是終身的遺憾。其次,做人亦當盡本分,謹言慎行、心存厚道、一生無過,雖是平凡,確是現今社會中的不凡之人了。
愛,可以長養慈悲,廣愛善待眾人。人與生就具足善良的心,只因為「習相遠」,纔把那善良的本性蒙蔽,故善念恆存你我心頭,心念一轉,剎那間就可得到!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根基穩固,纔能受教有地。而簡單的應對進退,其實就是家教的開始。然而,有許多父母卻忽略了這紮根教育的重要性,反而錯失了奠定良好德性的先機。損失之大,誠難估矣!古來孝子行孝,莫不從順從父母開始。今雖時空不同,然而孝道之理千古不易。
當夜闌人靜,捫心自問,父母的教誨我們可曾做到幾分?為人子女怎能不承歡膝下、主動為他們分憂解勞呢?
有人終身能牢記父母的教誨,有人卻不曾憶起絲毫訓勉。前者在面對迷失與困厄時,往往能懸崖勒馬,知所進退,不敢愧對父母,讓父母操心、蒙羞;而後者卻經常惹事生非、得過且過令父母傷心。『愛之深,責之切。』天下父母無不如是。而為人子女者,卻甚少能體會父母這至深至愛之情。犯了錯,不能接受父母師長的教誨,反而陽奉陰違。其實,知恥近乎勇,改過遷善不是羞恥,這需要極大的勇氣纔能做到。因而,我們更應感念父母不厭其煩教導、成就我們的苦心。
古人對父母的關懷照顧,可謂無微不至。今雖可以利用現代科技產品,讓父母親得到物質的享受。然而你我心中可曾經常惦記著孤苦寂寞、滿身是病的雙親?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親情的關懷晨昏定省,早晚能對父母關懷問候,是人間最幸福、溫馨的樂事。想想有一天你我都會老,若現在能孝敬父母,子女也會效法。知恩報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人生纔有意義。
『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古今皆然。尤其,當今社會染污嚴重,能讓父母瞭解子女的行蹤,不但免去父母的掛心,亦可避免意外發生。他古云:『三十而立』,長大之後,應居有定所、作息有常、事業專注。此刻,父母纔總算能稍稍心安。孔夫子常言:「少而不學,長無能。」為人子女於年少之時,即當努力自強,切勿荒廢,空過一生。能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不隨心所欲,又能處處替人著想,所作所為自然合乎於禮。環視當今社會,最欠缺的就是禮節,因為大家都不懂得彼此尊重,纔會為所欲為,擅作主張,造成今日的紊亂。當子女品德有欠缺時,最最痛心的莫過於父母。未能盡孝,又讓父母蒙羞,怎不叫父母傷心欲絕呢?
凡是不屬於自己所有,即使非常喜歡,也不能起貪念,更不可以佔為已有。尤其公家單位的東西,許多人誤以沒關係,殊不知物品不分大小,只要不是自己的,拿了就是『偷竊』的行為。奢華,長養欲望。若平素能少欲知足,那麼名利當頭也會如如不為所動。更何況人的一生最重要是能對得起自己與父母,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怎能讓父母傷心。看到父母華髮銀生,想想他們一生為家庭、社會付出了青春與勞力。此刻,正是兒女回饋孝敬之時。那怕只是輕輕的一聲問候與關懷,都是父母最歡喜欣慰。若能讓他們含飴弄孫,將是最難得的天倫之樂!
禮記云:年過七十之後,性若稚童,最需要的是關懷與安慰;而老人家也最怕孤寂,所以能貼近父母之心,經常關懷他們,免去他們的懮擾,逗他們歡喜,也是孝親、事親的好方法。
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告訴了我們為人子女,當要會照顧自己,千萬不要讓父母掛心自己的健康,尤其是不良的嗜好,更不可以沾染,如酒、色、賭等,它們都是毀家損身的禍首。清白傳家,祖德流芳。昔時之人重視以『德』傳家,今人不知『德』實乃奠定家庭幸福與社會安定的根基。因此,『德教』之始在於家庭、父母以身作則,子女自然傚法。故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疏忽不得!
想想父母自小養我、育我、撫我、顧我,不計一切拉拔我長大。那麼理所當然我們也應該懷有感恩孝順的反哺之情才是。而孝養父母更不分富貴貧賤,人人皆能為之,怕的是--沒有那份孝心罷了!自古以來親子間的緣份,總有深淺與好惡之分。緣份薄的,難免遺憾得不到父母的喜歡,但只要有心努力去改善,以行動來表示自己的孝敬,自有感動父母的一天!舜王就是我們最好的典範。
子曰:『事父母幾諫』。面對父母的過失,真正的孝子並非一昧地從父母的話,應當見機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語,或請適當的長者來幫忙,切勿使他們造更重的罪業。當規勸或開導別人之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真誠之心,言語要溫和,態度要懇切,這樣纔能打動對方。更何況是對自己的父母,態度、容色更應委婉。如果第一次勸解父母過失無效,應該運用善巧方便,再予婉言勸說,千萬不可輕易放棄,讓父母背負不譽之名!人人說好話,個個聽好語,不道不善言,不說不實話,這樣好話連連,淨語綿綿,是非人我即可免!
諺云:『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言語的傷害,往往銳勝刀鋒。若能常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自然話到嘴邊更三思。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習氣毛病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正;因為,難就難在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人一生最大的修行,也只在戒除習氣毛病而已!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我對大便出血的治療經驗

前幾天我的好友謝先生突然害大便出血,一上廁所大便時,就出很多血。曾經到醫院找醫師檢查,但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吃了西藥,但一直沒有好轉。後來找我幫忙,我馬上開處方:乙痔湯、槐花散、仙鶴草。同時請他的家人幫他煮白木耳配冰糖服用,連續服用3天。第一天,我打電話給他,他告訴我:「大便出血已有好轉」,直到第三天,大便出血完全痊癒。對於他,我將繼續追踪。
如一般民眾有大便出血的情形,除了要找直腸外科醫師作檢查外,或許可就近找中醫師治療,也是一條很好的治療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