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勤讀中西醫經典名著,多臨床求取經驗,拜訪名師指點,勤思考
才能中西醫融會貫通。
二、建立常見疾病之臨床療效評估技術平台
同一個疾病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那一個方法是最好的治療方法,所謂最好的治療方法包括1.療效最好2.副作用最少3.所花費的成本最少。所以一位好醫生,是不斷地要求自己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法,找尋的方法是要透過目前國際間所建立的已被承認的臨床療效評估的技術平台,如:
(一)肝病研發技術平台
(二)氣喘研發技術平台
(三)潰瘍研發技術平台
(四)止咳研發技術平台
(五)免疫調節研發技術平台
(六)糖尿病研發技術平台
(七)細胞再生研發技術平台
(八)傳染病研發技術平台
(九)腦中風研發技術平台
(十)藥用化妝品開發平台等找尋目前國際間最好的治療標的。過去的醫生都一直認為自己的治療方法是天下最好的治療方法,好比學武功的人都認為自己的武功是天下第一,事實上要得到天下第一的封號必需參加武林中的擂台比賽,在比賽中能打敗群雄才稱得上天下第一。治療藥物的評估,就必需在國際間已被承認所建立的臨床療效評估去證明你的藥確實比目前所有的同類藥物療效更好。這也為什麼一味新藥的開發要花費很多時間及很多經費,目前經濟部底下的三個中心—
生醫中心、藥技中心、生技中心,每年花費很多經費在找尋新藥的開發。
三、名醫的養成與條件:
目前醫生的養成主要在醫學院先接受七至八年的醫學教育,畢業之後先在醫院當住院醫師(三至四年),然後晉升為總醫師(一至二年),績效很好的才能成為主治醫師,經過幾年的磨練才能被甄選為科主任、部主任……等,這是西醫的訓練過程,但中醫過去因為沒有醫院的正統訓練,都必須靠師徒相授,所以中醫名醫成才之路相當困難。我曾經向一位名老中醫學習,他告訴我,他家五代不傳外人,我是他第一個外傳的弟子。他說,他所要收的門徒,必須具有三才:
1. 人才:
人要與他投緣,家世清白,身體健康,這是第一個條件。
2. 奴才
要能吃苦耐勞,而且不抱怨。實習時要比老師早上班,晚下班(也就是老師上班以前要先把事前準備工作完成,老師下班之後,還要把環境整理收拾好才下班),而且要主動且能舉一反三。對中醫的研究發展要有使命感。
3. 錢才
學生要懂得尊師重道的禮儀,投其所好,讓老師以收你這個徒弟感到榮耀。這一點最困難。因為一般學生沒有經濟基礎,除非父母親支持幫忙。
所以中醫學生要找到真正的名醫學習,實在不容易。除了你本身的條件之外,還須要有緣分認識好的指導老師。
但目前中醫的訓練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有專門的科系教導培育中醫師,且有很好的教學醫院讓學生實習,且有研究所、博士班來訓練高級的中醫碩士、博士。但美中不足的只是多一些研究的論文,發表的文章,對於臨床經驗就稍嫌不足,這些學術派的中醫畢業生仍須向老一輩的名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否則空有文憑但仍然看不好一些奇難雜症的病症。所以中西名醫成才之路仍須靠自己去尋求。
那大家一定要問我,名師何處尋?
我自民國63年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後相繼很順利地考上中醫、西醫執照。民國65年,台北榮總盧致德院長向中國醫藥學院鄭通和院長要人協助榮總成立台北榮總針灸科。當時在陸以仁主任(前三軍總院院長)的推薦下前往。經一年努力,在張斌主任(當時是榮總耳鼻喉科主任)的協助之下,於66年正式成立針灸科。
過了2年,我與王人澍同學,在魏開瑜主任的領導下,與台北市立和平醫院黃政典院長共同合作,成立中醫部。當時結合很多中醫名醫,共同聯合看診。剛開始,因沒有勞保,所以病人不多。直到民國72年勞保開放,病人就直線上升。
後來民國69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成立。香港名醫包天白副院長邀請我擔任首任附設醫院針灸科主任。民國72年,王玉雲、許水德兩位前後任市長排除萬難成立高雄市立中醫醫院。在當時高雄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巫水生與許水德市長努力與誠懇的邀請、拜託陳立夫先生推薦院長人選,最後立夫先生命我一定要前往當任首任院長。立夫先生告訴我說:「你一定要前往,而且要把醫院做好,因中醫當時環境很不好,中國醫藥學院中醫藥的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因沒有醫院可以實習或就業,很多同學考上西醫執照後,就轉往西醫醫院去當西醫去了(當時西醫醫院很缺人手)!」因而造成很多西醫大老攻擊中醫說:「中醫系畢業生都跑去當西醫,認為中醫沒有必要發展。」事實上,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陳立夫先生與我早就看出這一點,所以立夫先生當時把我推薦給醫界(當時歷任衛生署署長皆到場),並委以重言:「如果張成國沒有把高雄市中醫院經營好,他將是中醫歷史的罪人!」當時要發展中醫實在不容易,剛開始當時的衛生局局長吳充弟及一般西醫是非常反對中醫醫院的成立。
所幸,有巫水生理事長與許水德市長的支持,否則當時就夭折了。我為什麼要提這一段? 因為當時經過這一段經歷才認識巫水生理事長的為人及對中醫的貢獻。
從民國63年至今,我遇過無數的中醫師及行政長官,對中醫幫忙最大、貢獻最多的,應首推陳固先生(捐地蓋中國醫藥學院)、陳立夫先生與巫水生醫師。為了感謝陳立夫先生對台灣中醫藥的貢獻,本人與黃維三教授、哈鴻潛教授、王廷輔院長等人,為他成立「立夫獎」,為世人永遠追念。
巫水生醫師,當時在高雄市立中醫醫院成立之時,捐助一部救護車及當時院內所有檢驗室設備,總價值超過500萬元(當時可以買二棟房子)。他的貢獻與心力值得我們尊敬與效法,更為了不起的是,他治病的醫術足堪現代中醫大師──當時他的每天病人數百人(皆是自費病人沒有健保)。關於他的成才之路,容他日再敘。
今將巫水生醫師的為人、醫術及過去中醫藥界的貢獻,稍加介紹,希望中醫界能向他學習,這也是台灣中醫界之光、病人的福氣。中醫學府應授與名譽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