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中西醫學對於眩暈的認識與防治

中西醫學對於眩暈的認識與防治

我從中國時報記者:張翠芬2007/11/03的報導,也察覺到我最近的門診有不少因眩暈長久困擾的病人前來求診,這些眩暈的病人,通常皆已求診過西醫,且經過詳細的檢查與治療但效果並不滿意。從張翠芬小姐的報導:依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尹居浩的看法,比較常見的頭暈症狀,可大略分成四大類:

第一類 天旋地轉似的眩暈

患者會覺得頭很暈而不舒服、周邊景物好像都在轉動似的,讓人覺得很困擾。

第二類 頭暈得似乎連走路都不太穩

有如在坐船或
地震似的暈感,輕飄飄的好像醉酒一樣的感覺。

第三類 暈得好像突然覺得眼冒金星

常眼前一片黑、頭重腳輕、輕飄飄而快要昏倒的感覺。

第四類 頭重重的、脹脹的暈

很不清爽、不舒服的感覺。治療時,大多根據上述症狀所對應的病因,以藥物來控制。
 
要預防頭暈症狀的發生,尹居浩表示,可能的病因很多,因此預防發生的方法也不太一樣。

例如:內耳前庭神經病變者,平時姿勢的變換不要太快;心血管或腦血管病變者,必須控制血壓、膽固醇等;自律神經失調者,不要蹲或坐矮板凳太久等。

但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頭暈,最重要的是不要突然變換姿勢,或變換姿勢時要比較小心,以免因為頭暈而跌倒。例如起床時先坐一下再下床,不要一翻身就下床;運動時不要過於劇烈、注意水分的補充等。

至於什麼樣的人最容易發生頭暈症狀?尹居浩指出,第一類及第四類的頭暈患者,以女性居多,例如有更年期症候群的女性,也會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產生頭暈現象。其他兩類的患者,則比較沒有特殊的族群,但如果是老年人容易出現頭暈症狀,則大多較偏向心臟、腦血管等問題導致的頭暈,可先從這方面的病因找起。【記者:張翠芬/中國時報2007/11/03】

眩暈中醫如何治療?

眩暈在日常生活是常見的一種症狀,西醫常診斷為「梅尼爾氏症」。其病因常認為是內耳前庭器官功能障礙時,出現的一個主觀症狀。病人常感到周遭或自身在晃動,常伴有噁心、嘔吐,部份病例同時發生耳聾或耳鳴等現象,本病屬於中醫「眩暈」、「眩冒」、「頭眩」、「頭風眩」、「眩運」、「旋運」等範籌。

中國傳統醫學將此病歸為眩暈症範疇,認為是因脾氣虛弱,水濕不能正常運行。「腎」主管全身水液代謝失衡,影響膀胱的氣化不行,常被診斷為痰飲型眩暈。由於腎開竅於耳,所以又稱為「耳性眩暈症」。治療上應從腎入手,溫陽化氣行水,以黨参、白术健脾、燥濕,茯苓、豬苓、澤瀉淡滲利水,桂枝溫運命門(腎陽)之火,助膀胱化氣行水,製半夏、生薑、砂仁、散飲除濕,溫胃降逆止嘔。諸藥配合使脾腎健運,水的代謝趨於平衡,故眩暈而癒。   

對於眩暈症(內耳神經不平衡)的治療(巫水生醫師提供):

一、眩暈症(內耳神經不平衡)脈遲緩、嘔吐甚劇、不能坐立、舌苔白膩者。
方用:吳茱萸湯、桂枝湯各半主之,如吐甚、暈甚者,方用:吳茱萸湯一小半夏加茯苓湯二主之。

二、嘔逆甚劇、併發胃痛者:吳茱萸湯一、六君子湯二主之。
三、眩暈欲嘔、頭暈痛者:吳茱萸湯一、益氣聰明湯二、川穹茶調散一主之。
四、胃納不佳時悶痛,常嘔吐者:吳茱萸湯一、香砂六君子湯二主之。
五、暈甚而小便不利,伴有嘔逆或利者:吳茱萸湯一、五苓散二主之。
六、眩暈、耳目不聰、頭暈為痛者:吳茱萸湯一、益氣聰明湯二主之。
醫生可依病人的體質體型,自覺症狀,加減處方,病人應該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

我的經驗:

一、依病人的病情,以吳茱萸湯為基礎,再加減其他處方,若病人眩暈且伴有低血壓者,可再加活蔘101,很多很嚴重的眩暈症的病人,服用3~5天配合針灸的治療(常用穴道:俠谿、三陰交、足三里、神門等),一般就有很好的效果。
二、如果眩暈的病人,經中醫的治療3~5天而無顯著療效者,務必同時前往會診耳鼻喉科及心臟血管、新陳代謝等相關專科醫師,作進一步的詳細檢查,以探求病因配合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