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我對全身多汗症的臨床治療看法

一般西醫認為多汗症是一種汗液排放異常的疾病,好發於臉部、手部、手掌、腋窩等處,它的形成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種。原發性多汗是大多數多汗症的原因,它是因為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或失調,以致身體無法正常進行體溫調節所引起;續發性多汗則是因為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容易緊張、興奮或壓力過大)或內分泌失調所致。


中醫對於多汗症在臨床上的治療須依據病人的體質作調整治療,較為費時,而一般西醫認為交感神經手術,是唯一可以根治多汗症的方法,雖然有的手術後成果相當不錯,但也常造成不少的副作用。多汗症在手術治療後,雖然原本多汗的部位,不再汗流不只,甚至根本不再出汗,但是有時候會出現「代償性出汗」,汗的流量並沒減少,只是改從胸部或腳底流竄而已。甚至有些病人還會出現皮膚乾燥、眼皮下垂或氣胸血胸等等後遺症。

依中醫的觀點,全身多汗症的病因主要分為:
一、陽虛自汗
二、陰虛火旺之盜汗
三、心虛氣損所致的盜汗症

一、陽虛自汗:以牡蠣散益氣固表止汗,主治陽氣虛弱之自汗症
1. 牡蠣散:主治陽虛自汗、衛氣不固所引起的自汗或盜汗
牡蠣3g、黃芪3g、麻黃根3g、浮小麥6g
(1)如屬陽虛,可加白朮、附子,以助陽固表。
(2)如屬陰虛,可加乾地黃、白芍,以養陰止汗。
(3)如屬氣虛,可加當歸、白朮,以健脾益氣。
(4)如屬血虛,可加熟地黃、首烏,以滋養陰血。
(5)如屬自汗,重用黃芪,並加白朮補氣加強固表之力。
(6)如屬盜汗,可再加綠豆衣、糯稻根鬚、核桃乾等藥以斂汗
(7)若大汗淋漓不止,存陽虛欲脫現象者,可加參附湯之類,回陽固脫以
止汗。

二、陰虛火旺之盜汗:以當歸六黃湯主治。
1. 當歸六黃湯:
本方用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等分,黃耆加倍,共研粗末,每次用15克,水煎溫服。

汗者,源於營陰,盜汗,肌表衛陽之不固也。此陰虛不能養陽而衛陽失衡外之職,是以常自盜汗。治當滋陰瀉火,斂汗固表為法。當歸、生地黃、熟地黃,味甘質潤,補血養陰;黃芩、黃連、黃柏,味苦性寒,清熱瀉火,與歸地合用,既苦寒堅陰,又不化燥,更配五黃耆補氣扶正,益衛固表止汗,諸藥合用,共成滋陰清熱,補氣益衛,固表止汗之劑。

本方有滋陰瀉火,固表止汗的作用,適用於氣血虛弱而陰虛火旺的盜汗症。若偏於陰虛者,重用當歸,生地以養血滋陰;重用黃耆以補氣;脾胃虛弱者,可減少三黃加扁豆、山藥以健脾益胃;潮熱咽乾、尺脈旺盛者,此為腎火旺盛,加知母、龜粄以滋陰潜陽;可加麻黃根、浮小麥等以斂陰止汗;必要時也可酌加生脈散以防虛脫。


本方有強大的滋陰瀉火,固表止汗之功,凡屬陰虛火旺,氣虛衛弱所致發熱盜汗者,用之均可獲效。如熱退汗止之後,應根據病情更換扶正之方以善後。


三、心虛氣損所致的盜汗症:
1. 柏子仁丸:
本方用柏子仁60克炒研去油,人參、白朮、牡蠣、麻黃根、半夏、五味子各30克,麥麩15克,共研細末,用棗肉搗合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50丸),用米湯送下,日服3次。
功能:寧心安神,斂汗固衛。
主治:陰虛盜汗

本方所治證候,係心脾兩傷發為盜汗之證。汗為心之液,陰虛導致盜汗,汗愈出則陰愈虛,久而久之,心液耗竭,致成心虛盜汗不止。柏子仁、五味子,甘酸入心,益智安神以斂心氣;麻黃根、牡蠣、麥麩,斂汗固表;人參、白朮、半夏、大棗,補中益氣,健脾合胃,使其中氣強盛,力能腐熟水穀,化生精微,滋養衛氣,使其衛氣強盛,能夠"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皮膚腠理溫潤充實,開合復常,則盜汗自止。

一般而言,牡蠣散為陽虛自汗的方劑,有益氣固表止汗作用主治陽氣虛弱之自汗證。當歸六黃湯及柏子仁丸為治陰虛盜汗的方劑,當歸六黃湯主治陰虛火旺之盜汗證;柏子仁丸是治由心虛氣損所致的盜汗證。以上三個止汗方劑,各有特點,臨床應區別選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