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我對中國醫藥大學未來中醫藥發展的期望

中國醫藥大學歷經50年,從陳固先生捐地,覃勤先生、陳恭炎先生募款建校,經歷任董事長、院長的努力—─尤其是陳立夫董事長、蔡長海董事長、黃榮村校長最近幾年的努力,其成就逐漸被國內外醫藥界肯定,最近更將以中國醫藥大學於七年內發展為世界前500大為目標,讓全體師生對於未來更加興奮與期待。

中國醫藥大學是一所私立學校,需靠經營節用,奮鬥五十年,才有今天的規模,實屬不易。將來若要達成中醫藥現代化、中西一元化的創校宗旨,更需有精良的現代化設備,才能將中醫藥的優勢作深入的發展。要達到這個目標,針對中醫藥發展的各個重要項目都需增加設備,在各個環節設立研究所培養人才。本校若要成為世界前500大,中醫藥方面應是本校最具有特色的主題。

依個人的看法,本校未來發展中醫藥的主要步驟如下:

一、先作好中藥材的品質管控基準:
除了來自大陸的藥材,對於本土的要針對各種藥材的基原,掌握栽種藥材的環境以及各種藥材所適合的土壤、氣候、水質及所需要的肥料和農藥的種類,栽種的時間,採收的季節,貯藏運輸的方法等等,這些便是屬於藥學系與中藥資源學系專精研究的內容。本校可以協助政府作好管控基準,才能將我國中藥材的品質改善。

二、協助政府建立中藥品質進口管制的機制:
台灣的藥材大部分仰賴進口,因此對進口藥材的管制非常重要。應該要有專門機構來負責檢測進口的藥材,有無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生菌數目、主成分的含量等等。我校要主動爭取研究經費與政府相關單位合作,以維護鞏固中醫藥的主導地位。

三、中藥炮製的研發:
大部分中藥材並非直接使用原藥材而需經過炮製。因此各種藥材的炮製方法和炮製的過程應該要建立標準,本校可以成立中藥炮製研究所深入研發,以科學化的數據確實掌握炮製前後成分和療效的穩定與安全性,以符和國際化的要求。

四、中藥品質與劑型的改進:
成立中藥品質研究所以研究藥材經過炮製製成飲片以及丸、散、膏、丹等劑型後,如何以適當的包裝規格和貯存條件,使中藥品質不會變質、結塊、發霉及攜帶方便、療效顯著等等相關議題深入研發改進,才能趕上世界潮流。

五、與工業局、藥檢局、經濟部、生醫中心共同合作,建立一流的國際cGMP中藥廠
藥廠由進貨、製劑到貯藏、運送,必須要有一套標準流程,各個製程也要不斷研發改良,才能成為符合國際規格的cGMP藥廠,以本校為主導結合台灣生物醫學的產、官、學、研相關單位合作,把台灣建造為亞太地區中草藥研發中心。

六、中藥製劑的研發:
配合政府生技政策成立研究所,研究加減味或賦形劑的添加。對於製成的藥品,要注重其品質的均一性、再現性,找出指標、活性或有效成分,針對這些成分作定量比對。對於藥品的安定性試驗、貯存運輸的條件也需仔細研究,只有如此中草藥的產品才能大力進軍國際市場。
以上幾端,藥學系和中藥資源學系理當負較多的責任。

七、建立中藥臨床前試驗的療效評估技術平台:
與國家相關單位合作成立相關研究所,進行新處方、新配方等新藥的研發,推動中藥臨床前試驗及建立國際認可的臨床療效評估技術平台,包括動物試驗評估療效模式(動物藥理、毒理等)(ICH)、體外活性及毒性測試,建立具中醫藥特色的動物模式,透過臨床前試驗才能找出最具有開發價值的中草藥方劑。

八、本校附設醫院要先作好中草藥臨床療效評估的工作:
本校附設醫院應多聘請合格的中草藥臨床療效評估專家,以國際認可的標準承接與推動國內外中草藥臨床療效評估的工作,使中國醫藥大學真正成為亞太地區中草藥臨床療效評估中心。

九、建立中藥藥品監視通報系統:
對於通過臨床試驗,能夠正式上市的藥品,要建立監視通報系統,針對中藥加西藥或中藥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等不良反應來調查是否在藥品的藥材來源、製劑的流程、貯存運輸的過程有疏失,或者確實是藥品本身的不良反應,以作為日後中醫藥教學的參考依據。

十、建立中西醫結合的中、西一元化臨床模式:
建立已被國際認同的臨床療效評估技術平台,以找出針灸、中醫藥的療效,真正優於西醫的疾病或中醫藥結合西醫能優於單獨西醫者,觀察何者的療效會更好,副作用較少,醫療成本可以降低者,以找出中西醫結合的優勢,然後將其寫成教材,以教育下一代。果能如此一方面,可以達成本校的創校宗旨中西一元化,同時可以讓病人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又可以減少很多醫療資源無謂的浪費。

十一、協助本校師生及業界中藥專利的申請及相關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藥物的開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當有成果時應主動協助本校師生及與本校合作的業界申請專利,並訂定專利取得後的獎勵辦法,如此才能鼓勵整個中醫藥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開發研究,取得專利的中醫藥的開發產品也才有可能進軍國際市場。

十二、人才智庫的培訓:
以上這些步驟都需要很多人才,我們應該要針對每個環節去設立所需的科系研究所,招收碩士班、博士班的學生,培養各種人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語文能力的訓練也相當重要,因為我們要將中醫藥發揚到世界各地。惟有人才培訓本校需與教育部配合政府生技產業的推動,作全盤的考量。

十三、典籍整理與資訊化:
中醫藥的歷史悠久,典籍數目龐大,因此要將中醫藥的典籍重新整理將其數位化,成為方便搜尋使用的資訊。本院可向政府相關單位爭取經費結合國內外相關單位,共同合作開發推廣,將中醫藥的典籍全球資訊化。

十四、中醫之發展宜統一事功:
發展中醫為本校之特色,創校宗旨明確,有別於其他醫學院校。除中醫學系外又陸續設立了學士後中醫學系、中國醫學研究所、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改名為中國醫藥大學後成立中醫學院。然綜觀本校發展中醫之軌跡,學院之中醫系所與附設醫院之中醫部均各自獨立發展,殊少互動,在中醫教育研究,醫療服務等層面未能發揮互補作用。尤其在人才培育方面形成嚴重的世代斷層,影響本校中醫之全面發展。茲建議:在制度方面,校長應策劃及推動中醫教育、研究及醫療包括本校校本部中醫各系所,台中及北港等附設醫院中醫部,以及中醫藥展示館,以期本校中醫能全面發展,進而成為台灣中醫之領導中心。

十五、協助推動“立夫獎”:
協助推動“立夫獎”,有助於台灣中醫藥國際化的推展。本人向立夫先生連續進言七年,立夫先生於他九十歲生日時終於決定成立立夫文教基金會,推動頒發“立夫獎”。(詳見另文“陳立夫先生與中醫藥國際化”…由哈鴻潛教授所撰寫)

結語:
要將本校推上世界前500大,對於中醫藥的發展黃校長可發揮我們的優勢結合本校的藥學系、中藥資源學系、中醫學院、生物科技學系、健康風險管理學系、公衛系、醫管系、醫事技術系、本校附設醫院等,針對中醫藥發展的步驟與目標結合國內外的資源逐年分階段達成。由於本校短期間經費、人力受限,不足之處可與中央研究院,國衛院、衛生署、經濟部及台灣大學、陽明大學等,甚至與大陸的中醫藥大學合作,以本校為主體核心全力配合政府推動政策與產、官、學、研相關單位合作配合推動。近幾個世紀,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寶藏,出現了極端的爭論。從今天的大勢來看,中國醫藥需從根救起,如此才能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在中醫藥領域才會有傑出的成果表現,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