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眾的醫療尋求程序,依序為:有病先找西醫診斷治療;如療效不確或發生不良副作用時,再轉看中醫吃中藥;如對中西醫的治療,其療效不滿意時最後才會去求助神明,以期最後能有奇蹟發現。過去的三十年,台灣中醫藥的發展一路走來相當坎坷。中醫藥未來的發展如要更穩固,要優先處理當前的問題:
1.台灣中醫藥在經濟上的產值太少
2.中醫藥的臨床療效尚未被證實。
所以中醫藥的地位目前在台灣尚未穩固。台灣大學醫學院的資深教授宣稱:「透過臨床療效評估中醫藥,能否證實哪些病西醫看不好而中醫能看好的?如果能夠證實,他們就可以正式安排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課程,並在台大附設醫院正式設立中醫部為民眾看病。」所以我們中醫藥界往後的努力目標,要優先針對:
1.目前西醫療效較差,而中醫認為可以治好的疾病。
2.西醫療效雖好,但治療會產生副作用的疾病。
3.西醫療效很好,但醫療費用昂貴的疾病。
優先考慮進行評估的疾病,包括:
1.中國人常見疾病:肝病(B型、C型、肝硬化、肝癌等)
2.未來世界潮流所重視疾病:
(1)2020年全球疾病負擔前四位:
缺血性心臟病(IHD)、憂鬱症、腦血管疾病、慢性病阻塞性肺病(COPD)
(2)骨質疏鬆症、老年性癡呆症
3.癌症輔助療法:
(1)增強抗癌西藥的療效,減低副作用。
(2)改善生活品質,延長壽命。
4.具有特殊療效的疾病:
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神經退化性疾病(罕見疾病)等。
台灣推行濃縮中藥起源於西元1963年,順天堂藥廠與日本長倉製藥技術合作,自日本引進最新中藥濃縮製造技術,開始製造濃縮中藥並帶動製藥廠製造濃縮中藥的風潮,勝昌製藥廠於西元1966年開始製售濃縮中藥。
本人臨床看病使用濃縮中藥已超過三十五年,發覺濃縮中藥對於很多疾病的治療既方便又有效,如:眩暈嘔吐、虛寒性咳嗽氣喘、便秘、睡眠障礙、蕁麻疹、乾眼症、過敏性鼻炎、腸胃氣脹、小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痔瘡、口腔炎、心悸、頭痛、胸痛、消化性潰瘍、頻尿、咽喉痛、痤瘡、月經異常、感冒等,對病人皆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一直建議要透過臨床療效比較研究,以證實中醫藥的優越性與獨特性。當然針對有些疾病,濃縮中藥若能配合生物科技產品或西藥的合併治療,其療效會比單獨使用濃縮中藥更加美好,這將是臨床中、西醫師的另外一個重要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