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刊載在《蘋果日報》真實故事的自白(2009年07月15日蘋果日報)。我看了有很大的感觸,故將其摘錄與大家分享:
若不是他自我介紹,我猜想不到在我面前的這位70幾歲的長者,曾是香港上市公司的大老闆。60歲的老伴去世後,他決定回到老家台灣度晚年,我覺得納悶,他的3個兒子分別住香港、加拿大及美國,怎麼不選擇這些地方,讓兒子方便照顧?
人有三老,全憑運氣
他回答:「兒子長大,有他們的人生。與其選擇在哪幾個國家居住,我還是得一個人住,那還不如回台灣,有熟識的親戚、同學可以聊天。6年前,我找了住加拿大的兒子吃飯,並告訴兒子我想回台灣。兒子問:『那你在蒙特婁的房子給我好不好?』我回答:『再想想。』從那時起到現在,這兒子連一通電話也沒有!所以人要想開,伴侶、孩子都不能強求,人只要清楚自己要過什麼樣的日子就好,不要一輩子辛苦,就為了留房子、金錢給孩子。你看!我最多的就是錢!但只是一句話,家人就不相往來。」 一段孤獨心涼的遭遇,並沒有打敗他的活力,他回台後在教會當志工,教小朋友念書、寫字,他笑著告訴我:「我在教會裡,有一堆孩子叫我爺爺,不是也蠻好的嗎!我有兒子,就像沒兒子一樣,沒給他們機票錢,他們也懶得回來看我;人有三老,一是老伴,這完全憑運氣,若老伴不好相處,只是徒增煩惱;另一是老友,但即便是老友,萬一意見鬧僵,幾十年的友誼也沒有了;我們唯一可以自己掌握的老,就是老本,身邊有夠用的錢,把自己的身體顧好,不用靠別人,就活得自在。」
在農業時代,家人總是大家住在一起彼此互相照顧,曾幾何時變成家人難以團聚,以享天人之樂,這個社會您說是進步呢?還是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