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中西醫如何防治心悸?!

最近門診常有因心悸、心律不整的病人前來求診,本人以針灸及中藥給他們治療,一般皆可得到滿意的結果,針灸:神門、內關、勞宮、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中藥:生脈散、天王補心丹、炙甘草湯等,一般同時配合很快即可收效。當然如果有合併其他的疾病,應另尋心臟病專科醫師作更詳盡的檢查及治療。今將心悸的中西醫相關資訊摘錄如下,請大家參考並盼能提出更好的經驗:

一、何謂心悸?
心悸是一種可感覺到自己的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現象。心悸時,心跳可能過快、過慢、不規則,或是以正常速度跳動。心悸的可能成因有過度用力、腎上腺素、酒精、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藥物(如咖啡因等興奮劑)使用。心悸也是恐慌症或僧帽瓣狹窄的症狀之一。
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心跳不正常的經驗,但當這種現象太經常發生時,就有可能意謂著身體某部位的不正常。心悸可能與心臟疾病、貧血或甲狀腺異常有關聯。
心悸的長度可能從幾秒到好幾小時不等,出現的頻率也可能是極少或是一天一次以上。心悸若是合併其他症狀,例如流汗、虛弱、胸痛、或暈眩,就有可能代表心臟功能異常,應該深入診斷
心悸也有可能與焦慮或是恐慌症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

二、原因
1.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是心悸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有潛在的危險其中竇性心搏過速是最常見的診斷,而心室早期性收縮(V.P.C)也是常見的診斷之一。
2.非心律不整性之心臟異常
包括心臟衰竭及瓣膜性心臟病都可能造成心悸。
3.非心臟性的疾病
非心臟性的疾病也可能會造成心悸。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發燒,甲狀腺機能亢進,藥物影響及心理方面的問題。

三、臨床特徵
心悸其實經常發生。但是大多數健康的人不會特別理會。只有一小部份的人會因此而尋求醫療的協助。因為大部份心悸的病人都被診斷成其他疾病,因此並沒有正確的統計指出心悸在基層醫療的發生率有多高。某些人發生危險性心悸的機率較高,但與性別與種族無關。除了非心臟活動性因素,如胸壁收縮或腸道蠕動外,大部分的心悸是因為心臟跳動速度,節律,及收縮力的改變引起的。
詳細的病史詢問是評估心悸的主要步驟。也可當成醫師尋找引起心悸原因之線索
1.現在病史
注意病人描述心悸的感覺,可能使用的詞句例如:心臟像在賽跑的感覺,或像是有人在胸前重擊一樣,或心跳忽然停了一下。其他包括胸痛、喘息、胸悶都可能被心悸的病人拿來描述心悸。重要的是當心悸的病人主訴有胸痛喘息時,要注意是否有嚴重心血管疾病。
2.對於心跳節律的描述可請病人自己數出心跳的節律,對的病人來說對診斷是有幫助的。儘管大部份的病人不知道什麼是良性或惡性心跳節律,但如果病人描述的心律是快速且非常不規則的話,則病人可能有心房顫動。
3.加重因素
會導致心室早期性收縮或竇性心搏過速的因素都應避免,這包括了運動、抽煙、咖啡、焦慮、壓力、發燒、生理期、酒精、巧克力及某些化學物質的暴露。另外完整的藥物使用史,包括醫師處方與非醫師處方,或藥房藥物的使用都應了解。
4. 緩解因子
包括頸動脈按摩或valsalva手法,如果使心悸緩解,則可能是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icular tachycardia)。
5. 相關症狀
胸痛、暈厥或冒冷汗,通常表示嚴重的疾病,並且須要更仔細的評估。心悸伴隨著胸痛可能表示有缺血性心臟病,而大部份有暈厥或眩暈並伴有心悸的病人極有可能有心律不整。
6.其他相關症狀:
例如潮紅或感覺異常並伴隨心悸可能表示是停經症候群或緊張。當醫師檢查病人的脈搏六十秒鐘,如發現有不規則心律,則超過 90%可在Holter EKG上發現明顯的心律不整。在少數例子中,醫師可能會摸到與病人心悸同步的心臟額外收縮。收縮時的心雜音可能表示有心臟瓣膜性疾病。非心臟方面的發現如甲狀腺腫大、發燒或姿態性低血壓,我們應懷疑是否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感染或貧血。

四、診斷:
1.心臟疾病:
不整脈(arrhythmias)、高血壓、鬱血性心臟病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瓣膜疾病、肥厚性心肌病變(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等。
2.精神疾病:
焦慮症、失眠症、創傷後壓力症後群(post-traumatic stress syndrome )、慮病症等。
3.生理反應:
驚嚇、憤怒、劇烈運動、妊娠等。
4.藥物反應:
菸、咖啡、茶、酒精、腎上腺素、麻黃素、亞托平、毛地黃、甲狀腺藥物、胰島素、MAO抑制劑、長效組織胺、Aminophylline、Macrolides、Ketoconazole、Itraconazole 等。
5.其他疾病: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貧血、低血鈣症、出血、低血糖症、姿態性低血壓、更年期、發燒、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等。

五、實驗室檢查
1.血液分析
(1)電解質
電解質異常會造成或加重心律不整,特別是對使用利尿劑或是有腎臟或腸胃疾病的病人。
(2)血紅素
心跳加快的病人應檢查血紅素。
(3)腎臟功能
腎衰竭也會造成心律不整。
(4)藥物濃度
根據病史檢查毛地黃(digoxin),茶鹼(theophyllin)及其他藥物的血中濃度。
(5)甲狀腺功能
當病人的病史或理學檢查有甲狀腺問題時才檢查。

2.心電圖檢查
有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臟病、其他心臟疾病或年齡太大的病人,當有心悸發生時,必須實行心電圖檢查,但對某些有心臟疾病的病人來說,心電圖檢查可能是正常的。以下是些心電圖上有幫助的發現

3.24小時 Holter心電圖
是目前最有用的心電圖檢查,可增加心律不整被發現的機率。
(1)使用時機:
當病人懷疑有明顯心律不整,並且伴隨有胸痛、冒汗、或暈厥,並且有心肌缺血,心肌病變,及瓣膜性心臟病時,可安排24小時Holter心電圖檢查,但檢查結果必須與病人的臨床症狀一起參考。
(2)使用限制:
a.檢查時心律不整的型態與臨床症狀不相符。
b.假陽性偏高,大約有77%的無症狀病人在 24小時的監測下可發現心律不整。
c.並非所有心律不整皆會在 24小時內發生。

4.心臟超音波
對於評估心臟瓣膜及心臟房室大小是有幫助的。而壓力下心臟超音波可幫助有缺血性心臟病並伴有心悸的病人評估其心壁的收縮。

六、治療
如果病患的心悸是由心臟疾病引起或呈現生命危急微候,應立刻轉介心臟科醫師或轉送急診。若肇因於驚嚇、憤怒、或劇烈運動後的心悸,只要靜下來休息,應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因藥物反應者,有時只是調整可能引起的藥物,便會出現預期效果,有些卻必需測量可疑藥物的血清濃度或血液電解質的變化,作為治療的參考指標。由其他疾病引發者,可針對引發之疾病給與適當的治療。大多數非心臟病引起的心悸患者,預後都很好,但復發率高,經由適切的治療、追蹤和衛教,可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因為心悸有很多原因,不論是心臟因素或非心臟因素,除非診斷已經確定,否則不應服用藥物治療。
1.治療非心律不整導致的心悸
一般治療:
包括對病人的諮詢與教育,藉由此種方法可減輕病人的焦慮,並治療因心理因素所產生的心悸。在詳細評估並排除嚴重疾病造成的心理因素,請病人安心是最有效的治療。
2.治療系統性疾病
例如甲狀腺疾病及貧血或感染。
3.袪除額外因素
例如某些藥物或咖啡因。
4.試驗性治療
試驗性治療應避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對於須要諮詢的病人是沒有幫助的,並且對於因鬱血性心衰竭及瓣膜性心臟病的病人可能有潛在危險。其他的抗心律不整藥應該要等到診斷確定後才可使用。 因可能造成另外的致命性心律不整(pro-arrthymic effect)。如使用於低危險性的病人可能反而會增加死亡率。
5.治療因心律不整導致的心悸
因心律不整導致的心悸,例如竇性心搏過速的病人,應接受諮商並應去除可能的影響因素。大多數沒有嚴重的症狀,如昏厥或胸痛的心悸病人並沒有增加心臟致死率的危險性。抗心律不整之藥物治療只有在控制明顯的心律不整時才有需要,並且對症狀的改善有幫助。
6.良性的心房心律不整
例如心房早發性收縮或心室上心博過速如果只有輕微症狀的話,不必接受治療。
7.心室早發性收縮及不持續性的心室心搏過速
心室早發性收縮及不持續的心室心博過速在過去20年中一直是猝死的原因之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危險性更高。假如這些病人有很明顯的症狀,應接受治療,但是並沒有證據顯示治療會降低死亡的危險性。治療病人的心血管疾病比單純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來得有效,最近的研究顯示沒有心臟疾病的病人此類心律不整並不會增加死亡的危險性。
8.持續性的心室心搏過速
持續性心室心搏過速或心室顫動的病人,應接受抗心律不整藥物的控制以預防猝死。
有以上心臟病的病人,最好就近找心臟科的專科醫師作長期的追蹤治療。

七、中醫
在中醫的說法,心悸主要包括驚悸與怔忡,患者會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驚悸常會因為外來的刺激而誘發,病症發作迅速,病勢淺短;怔忡則主要是內因所致,自覺心中驚惕,勞累過度時特別容易發作,病情較為深重。驚悸日久可能發展成為怔忡。

1.病症的形成,和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心陽不振、心脈瘀阻等因素相關。
最早是在唐朝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出現「心悸」之稱。

2.症狀表現及適用中藥:
心悸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病人自己覺得心跳劇烈,胸中不適,驚慌不安且不由自主。從心悸的各種不同證候看,有下列幾種:
(1)心氣不足:
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精神疲勞且無力,動得愈多便愈覺乏力,容易失眠多夢、頭暈冒汗且胸悶不適。常用的中藥以炙甘草湯(炙甘草、人參、大棗、桂枝、生薑、地黃、阿膠、麥門冬、麻子仁。)、天王補心丹(人參、茯苓、玄參、桔梗、遠志、當歸,五味子、麥門冬、丹參、酸棗仁、生地黃、柏子仁、、天門冬、黃連、石菖蒲。)與養心湯(黃耆、茯苓、茯神、川芎、當歸、半夏麴、人參、柏子仁、肉桂、遠志、五味子、炙甘草、酸棗仁。)為主。

(2)心血不足:
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頭暈目眩,看起來面無血色且唇舌色淡。常用中藥如歸脾湯(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生薑、大棗。)等。

(3)心陽不振:
會心悸胸悶,呼吸氣息短促,面色蒼白,身體四肢冰冷,冒汗且無力,舌苔淡白。適用瓜蔞薤白白酒湯(栝蔞仁、薤白、半夏、白酒)和安神丸(地黃、酸棗仁、山藥、遠志、當歸、丹參、珍珠母、五味子、首烏藤、合歡皮、合歡花、大棗)合方。

(4)心脈瘀阻:
會心悸不安且胸悶不適,不時心痛發作,或是出現嘴唇指甲青紫,而舌質紫暗或瘀斑;此證候多見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心肌缺血患者。適用中藥為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赤芍、枳殼、川芎、桔梗、柴胡、甘草)。
這類的病人最好配合西醫的診斷治療。

(5)心神不寧、心無所主:
會心悸怔忡,覺得心神不定,坐臥不安,睡得少但夢很多。適用中藥為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

(6)痰擾心神:
會心悸、胸悶,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感到驚恐不安又煩燥,也會噁心嘔吐,失眠且多夢,痰多又口苦。適用中藥如溫膽湯(枳實、半夏、竹茹、陳皮、甘草、白茯苓、生薑、大棗)。

(7)脾腎陽虛、寒濕內盛:
會心悸症忡,臉色蒼白,疲乏無力,動一動就會覺得喘,身體四肢冰冷,尿量少而有浮腫現象,舌體胖大。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右心功能不全或慢速心率不整。適用的中藥為真武湯(茯苓、白朮、白芍、附子、生薑)、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

(8)心腎陽虛:
心悸、呼吸氣息短促、冒汗、心胸悶痛、怕冷且四肢寒冷、倦怠無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多見於心功能不全。適用中藥為桂附八味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肉桂、炮附子)、右歸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菟絲子、枸杞子、杜仲、當歸、肉桂、附子、鹿角膠)、右歸飲(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參附湯(炮附子、人參)。

(9)心腎陰虛:
心悸、心煩,因虛煩而無法入睡,睡得少卻多夢,頭暈耳鳴,兩頰顴骨處發紅,潮熱盜汗,半夜覺得口渴,尿色黃而大便乾,腰膝覺得痠軟,舌紅苔少。適用中藥為左歸丸(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鹿角膠、龜板膠、牛膝、菟絲子、山藥)和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黃芩、白芍、雞子黃)合方。

(10)真陰虧損、虛陽浮越:
心悸怔忡,煩躁悶動,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手足顫抖或濡動,偶有暈厥現象,精神萎頓或神情躁擾,覺得焦慮、恐懼。適用中藥為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

(11)氣虛陽脫:
此為重症,面色慘白,額頭大汗淋漓或汗如雨珠,兩眼向上看,神識昏蒙,四肢抽搐,氣息微弱。若是昏厥抽搐再三發作,歷久不消,應迅速送往急診室搶救。適合的中藥為參附龍牡湯(人參、炮附子、龍骨、牡蠣)、參附湯(人參、附子、生薑、大棗)、獨參湯(人參)。
這類的病人最好能中西醫合併共同搶救。

3.日常生活養生須知
日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預防與養生,則患者可自行多加留意,主要如下:
(1)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的攝取,宜多吃豆類、瘦肉、魚類、雞蛋與新鮮蔬果,蛋白質、維他命都應多量攝取;此外,飲食宜清淡,以容易消化吸收者為主,最好少量多餐。
(2)應忌吃辛辣、油膩或喝咖啡、濃茶等刺激性的東西,也應避開菸、酒等刺激物。
(3)生活應維持規律,睡眠應充足,工作休閒均應並重。
(4)若是藥物引起的心悸問題,宜和醫師討論停藥或另選替代性藥品。
(5)平日應保持心情愉快,以避免受到情緒影響,並減少心悸的發作。壓力或焦慮都容易誘發心悸,因此,維持心境平和愉悅,十分重要。
(6)適當的運動,像是散步、做伸展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是適合心悸患者的運動,有助於強化患者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作。
(7)黑木耳四兩、紅棗十粒、生薑3~5片、瘦肉片4兩,約6~8碗水煮湯來喝。可預防心血管阻塞及心律不整的發作頻率。

八、本人的經驗:
1.心跳過速者:
在以上的推薦方子可重用仙鶴草、龍眼肉、炒遠志
2.冠心病、心絞痛者:
可酌加石菖浦、廣鬱金、人參、五味子、仙鶴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