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中醫如何防治踝關節挫傷(How to Treat Ankle Sprain Using Chinese Medicine.)

踝關節挫傷是日常生活常見的症狀,尤其年輕的學生常易見到,我個人的經驗,如果踝關節挫傷很嚴重病人無法走路時,應先照踝關節的X光檢查以排除是否有骨頭斷裂,如果屬於正常可用針灸的方法治療,先針對側陽谷穴續針患側之坵墟、申脈、崑崙、陽陵泉等穴,如有皮下瘀血者應用三陵針局部點狀放血,之後外敷如意金黃散藥膏,如果疼痛非常嚴重者可以同時服用一至兩天的止痛藥(如果不是很痛可以盡量不必服用),這樣的處理程序我已經看好很多的病人,甚至於有的拿拐杖進來針灸後就不必再使用拐杖,今將此經驗與大家分享:

Ⅰ 病因:
臨床上,踝關節扭傷最為常見,佔全身關節扭傷的80%以上,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青壯年活動多,運動量大,所以發病也最多。行走不平的道路,踩進坑洞裏,上、下階時不慎踩空,從高處墮落,跳躍搶籃板時身體重心失去平衡,或騎車跌倒。如踝關節處於蹠屈狀態,因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而使踝關節不穩定,而引起損傷。臨床上分內翻扭傷和外翻扭傷兩類,以前者多見。蹠屈內翻時,容易損傷外側的距腓前韌帶;單純內翻時,容易損傷外側的跟腓韌帶。外翻時,由於三角韌帶比較堅強,較少發生損傷,但可引起下脛腓韌帶撕裂。直接的外力打擊,除韌帶損傷外,多合併骨折和脫位。
(一)臨床上踝關節外側容易損傷的主要因素有:
1.因外踝低,內踝高,內、外踝不在同一平面上。
2.行走跳躍時,全身力量落於踝關節上。
3.腓側韌帶較脛側韌薄弱,較容易引起撕裂。
4.足蹠屈時,距骨體較寬,部分脫出,其較窄部分嵌入於關節內,踝關節變得不穩定。
5.在背屈的各肌肉中,使足外翻背屈的第三腓骨肌遠不如使足內翻背屈的脛前肌堅強,因此使足外翻的力量不如內翻的力量大。
(二)內翻損傷可分兩種:
1.單純的韌帶損傷,沒有明顯的韌帶纖維斷裂:臨床上有輕度腫脹及疼痛的現象,但距骨的位置無明顯改變。
2.韌帶部份撕裂或全完撕裂:臨床上除有明顯腫脹及疼痛等症狀外,還表現出距骨位置的改變。在不同程度的損傷中,距骨可有 2°~30°的不同程度的內翻。 

Ⅱ 症狀:
受傷後,踝部可出現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損傷輕者僅局部腫脹,損傷重者整個距小腿關節均可腫脹,不能行走或尚可勉強走路,傷足不敢用力著地,活動時疼痛加劇。局部可出現青紫瘀斑,有明顯壓痛,壓痛點與受傷韌帶相對應,受傷的部位絕大多數位於韌帶附著處。在臨床上確定了壓痛點後,再結合受傷當時足部各關節所處的位置,以及對照解剖學上各個韌帶的分布情況,通常可以初步考慮韌帶損傷的範圍及其性質:
第一級扭傷:最為常見。侷限性的壓痛及腫脹、未合併瘀血情形、X光檢查正常。
第二級扭傷:主訴在受傷時會覺得踝關節有撕裂感。檢查時可發現有相當的腫脹、明顯的壓痛、局部瘀血,可能合併有韌帶裂傷、X光檢查正常。
第三級扭傷:主訴在受傷時會覺得踝關節有劇烈撕裂感。檢查時可發現有相當的腫脹、主觀的疼痛可能沒有第二級扭傷嚴重、明顯之瘀血,可能合併有韌帶裂傷、檢查關節活動可能有鬆動的情形 X光檢查正常,或可見小的撕裂性骨折。

二、中醫的方法
(一) 針灸治療
1.陽谷:取患肢對側陽谷穴,針中即止。  
2.申脈:應用放血療法,患者坐位,取申脈穴(絡脈顯露者點刺絡脈),常規消毒,用細三棱針點刺出血0.5~2㏄。
3.陽陵泉:患者坐位,取患側陽陵泉常規消毒後,用1.5寸毫針直刺入1寸左右,行強激手法,留針5分鐘,行針2次,使針感向下傳導,直到足踝部。 
4.丘墟透照海:取患側丘墟、照海2穴,將患足置於稍內翻位,取2寸毫針,常規消毒後,從丘墟穴刺入,針尖向照方向慢慢提插進針,在此過程中,患者感到劇烈酸脹麻痛。待在照海穴下摸到穿透感後停針。
5.如果扭挫傷的患側,有嚴重的下墜感,可在太衝、隱白、厲兌、 足竅陰、至陰等穴放血,應可收到立即的療效。
6.同時在瘀傷的部分可以外敷如意金黃散藥膏,其療效更快。
(二) 藥物治療
1.內服藥:損傷初期腫脹明顯者,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予正骨紫金丹加丹七散。
2.外用藥:初期腫脹明顯者,可外敷消腫化瘀散之類。中、後期腫脹較輕可外貼止痛膏之類。並可配合活血舒筋的藥洗外敷。

踝關節扭傷用針灸的治療常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這種治療可以在急診室當作急診的處理,其療效應會優於其他的治療方法,所以本人建議急診室應增設針灸科以處理急性的病人如:急性腰扭傷、急性腸胃炎、踝關節扭傷、打嗝、不明原因的頭痛等。以針灸的處理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立即療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