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我對吳勝賢主任的追思與感念

吳勝賢主任是中醫學系第一屆畢業的學長,也是第一位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從事中醫傷科的校友。想起吳勝賢主任,民國五十八年我第一次認識他是在台中林接骨院,那個時候是我們的傷科實習指定診所,我是由中醫傷科張拙夫教授介紹給林接骨院的老先生-林振賢老中醫師,這位老師是曾受過日本教育及傷科訓練非常有名的傷科專家。我跟吳勝賢主任先後拜他為師,老先生有三個兒子,老大叫林鎮江先生,老二叫林秀銘先生,老三叫林秀學先生,他三個兒子都追隨老先生從事傷科工作,也都是我們的指導老師。他們林家傷科三代不傳外人,原因老先生認為教學生如選錯學生,就好比教敵人,因為他們有一些慘痛的經驗:他們曾經培養過徒弟,不久徒弟就在他們附近另立門戶與他們競爭,令他們頭痛不已。所以他們訂下門規,嚴格選徒,一定要合乎三才者才肯收為門徒。所謂三才:一、人才二、奴才 三、錢才。所謂人才就是人要忠厚老實。奴才就是教你做什麼就要做什麼,不得還嘴。吳勝賢主任就合乎他們的要求,才能在他們的門下,學習傷科而得到他們的真傳,在當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吳勝賢主任是個很認真、好學、樸實又沉默寡言的好醫師,他在中醫學系畢業以後,先回到林接骨院跟著林老先生從事骨傷科臨床工作,那時候的骨傷科常有骨折整復的住院病人,吳主任在那裡成為很優秀的中醫傷科理筋和接骨的醫師。等到民國六十九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成立以後,我先應立夫先生及包天白副院長之召,到中醫部擔任首任的針傷科主任,不久後,我再邀請吳主任回校擔任中醫傷科主任。
  當時我們中醫系的學生都很害怕畢業以後沒有出路,因為沒有地方可以學習,一畢業後只有自己開業,否則就很難找到工作,所以當時很多畢業校友考上西醫執照後便轉作西醫。但是當時林接骨院的業績相當好,每天門診五、六十人,還有住院的病人一、二十人左右,且常常住滿,他們的收入相當可觀。所以我認為如果能夠學會他們這套功夫,他日吃飯應該沒問題,所以吳勝賢主任就這樣一直學下去。但是我到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跟黃維三老師學針灸,我覺得針灸不會像傷科那麼辛苦,所以我就偏向針灸;但吳勝賢主任仍繼續投入傷科的研究,這也是為什麼吳勝賢主任後來在傷科的領域能一枝獨秀,帶領了日後中醫傷科走向現代化、科學化的理由。
 林振賢老中醫師的傷科教育體系是很傳統且有嚴格的要求,他從灑掃應對開始訓練到為人處世,都要一板一眼的要求。在臨床上,學生一開始只能作助手的牽引工作,等到比較熟練之後才可以作一些簡單的推拿手法、脫臼復位、理筋正骨及配製內服藥物和煎煮膏藥等工作,最後才能作複雜性的接骨工作。我和吳主任在林接骨院,可說接受到相當完整的中醫傷科臨床養成教育的訓練。
  
自附設醫院開幕後,吳主任一邊在附設醫院中醫傷科服務,一邊在大學部任教,也負責考選部和衛生署所交付的命題和評鑑工作,長達三十年。這三十年間,中醫傷科從傳統走向現代,有完整的住院醫師訓練制度,也成立了全中華民國第一個中醫專科醫學會──中華民國中醫傷科醫學會,本人有幸追隨吳主任擔任該學會於內政部申請的發起人,現在中醫傷科也已建立了專科醫師制度,也已培養了多位傷科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每年有數十篇中醫傷科學術論文的發表,並出版中醫骨傷科雜誌,這都是吳主任在三十年當中,默默耕耘扎下良好根基的結果,對於台灣中醫傷科的投入奉獻可說是貢獻卓著、功在中醫傷科!
 不幸一向孜孜不倦、全年無休的吳主任,近年來積勞成疾,在臥病當中,仍然堅守臨床看診工作到最後一刻,其捨己為人的精神令很多病人非常感動,也是後輩徒生的楷模。吳主任一生鞠躬盡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不求名利,毫無怨言默默耕耘,實為萬世師表,為我中醫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