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中西醫如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How to treat ectopic dermatitis using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異位性皮膚炎單一中醫或西醫的治療皆不易標本並治,但如果能結合中西醫之所長的合併治療卻較容易治療,結合抗組織胺及中草藥、針灸、霍山石斛的結合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能在數月的持續治療就可得到很好的穩定療效。今將其經驗與同道分享。

Ⅰ 病因:

一、西醫的看法:

談到異性皮膚炎,先解釋何謂「異位性體質」,就是這些人與生俱來對某種物質有過敏現象,是一種遺傳疾病,這些人或家人容 易得到鼻子過敏、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毛病。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長期癢感影響睡眠,而使性情不穩定,脾氣暴燥,眼球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異位性白內障。由於皮膚受到長期 搔抓,受傷的機會更多,因此也就容易受到細胞、真菌及濾過性病毒感染。一旦受到某些濾過性病毒感染,例如牛痘、庖疹、傳染性濕疣症等,將會迅速蔓延,治療比較困難。又由於病人需常 用不同濃度的外用類固醇,也會增加真菌感染的機會。

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實病因未明確,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且常常與氣喘,過敏性鼻炎或蕁麻疹等疾病同時發生在同一家族中,因為遺傳得到過敏體質是其中一個原因。這些患者,會對很多過敏原包括食物,花粉,動物毛髮來產生陽性反應,他們血液中免疫球蛋白E濃度及嗜紅性白血球都全比正常人升高。天氣及濕度的改變,接觸到毛料、綿羊油、油脂類、清潔劑等會使病情惡化。

其他如皮膚乾燥、太熱或急劇的溫度變化、化學物質刺激、情緒壓力等,都有可能惡化異位性皮膚炎。

二、中醫的看法:

中醫認為本病屬於濕疹範疇,異位性皮膚炎此病好發於肘部、膝部、膕(膝後窩)部常見對稱性發作,故有「四彎風」之稱,發於手腕部的稱「窩瘡」,四肢或浸淫全身、滋水不斷現象,名為「浸淫瘡」,發於耳部稱「旋風瘡」,嬰兒濕疹稱為「奶癬」有起丘疹者,亦有起紅斑疹,或濕疹或蕁麻疹,反覆發作不斷。

其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餵養失調。接觸過敏原,濕疹雖然病發於體表,但實則是炎症生於體內,即體內臟腑致病而引發皮膚濕疹,是以內外濕邪,郁久化熱,搏於肌膚,總與肺、脾、腎 三經有密切關係。

Ⅱ 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症狀就是癢,皮膚對癢的耐受性較別人差,常為陣發性發作,特別是夜裡更加嚴重。長期的搔抓後皮膚變成 苔癬化,反而加重原先的癢感,形成惡性循環。

異位性皮膚炎可分三個時期:

1.嬰兒期:
主要是發生在兩個月到兩歲間,大部份在頭部、臉或頸部呈泛紅,濕疹樣 變化,有時搔抓太過份而小水泡或浸透液,慢慢變成痂皮。

2.幼兒期:
皮疹分佈較廣,遍及身體,四肢伸側,臂彎,膝蓋窩等皮膚皺折,此時紅斑不明顯,水泡較少,以丘疹為主,但由於長期搔抓,會逐漸出現苔癬化,如果嚴重時會感染細菌,真菌或病毒。

3.成人期:
由進入青春期至二十多歲左右,病人的面部,頸部或有些許濕疹,但四肢屈側或手足關節等皮膚表面卻變得厚,粗糙或變硬。其他皮膚表徵包括毛囊角化,白色糠疹,眼臉色澤加深,掌紋變複雜。

50%患者到了二歲以前可逐漸減輕,而絕大部分到了青春期會幾乎痊癒只留下容易發癢及過敏的症狀。在痊癒之前,症狀的發作會是個持續的問題,必需依靠藥物及皮膚保養使搔癢情況及發作得到控制。

Ⅲ 診斷:


一、西醫的方法:

並沒有單一抽血或是檢驗項目,可以用來確定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師診斷異位性皮膚炎主要靠的是臨床診斷,需要符合四項主要 特徵至少三項:

1.皮膚搔癢
典型的皮膚症狀型態及區域分布(嬰幼兒期在臉部頸部及四肢伸側、兒童期後在屈側)

2.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炎

3.自己或家族中其他人有異位性體質,也就是有氣喘、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病史

另外還要符合二十項次要特徵中至少三項,就可以診斷異位性皮膚炎,次要特徵主要就是上面描述的其他症狀表現,病因或惡化因素等。

雖然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通常血中的免疫球蛋白E(IgE)會很高,但是這項檢驗通常不會影響臨床診斷的判斷,也不影響 治療。另外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也很容易找到對特定過敏原的抗體,但是過敏原試驗通常也不影響診斷,對於多數人的治療或預防症狀加劇的幫助不大,有些沒有過敏疾病的人也會測出過敏原,很多異位性體質的人會測出很多項過敏原,或是測出不容易避免的過敏原;所以除非有特殊原因,例如不典型的症狀表現或不好的治療反應,影響診斷確定或治療決策,醫師需要有其他參考資料 的時候,不然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通常不需要特別的抽血或檢驗。

二、中醫的方法:

中醫傳統上把「異位性皮膚炎」分為四型:

1.風熱型   
發病迅速,以紅色丘為主,泛發全身、劇癢、常抓破出血、滲液不多、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帶數。相當於急性丘疹性濕疹及部分亞急性濕疹。

2.濕熱俱盛型
相當於急性濕疹。皮損見紅斑水瘡,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糜爛結痂,奇癢難忍,或癢痛兼作,煩吵不安。常有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滑。

3.脾虛濕勝型
相當於亞急性濕疹。皮損色暗不鮮,表面有水泡及滲液,部分乾結痂,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或膩,脈濡。

4.血虛風燥型
相當慢濕疹。皮損乾燥脫屑,色素沉著或苔蘚樣變,瘙癢劇烈,舌淡,苔薄,脈細滑,宜養血袪風。

Ⅳ 治療:

一、西醫的方法:

如果日常生活的細心照顧預防都無法真正控制病情,便應該接受皮膚科醫師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在青春期緩和時之前一定會起伏不定,應該選擇一位固定的皮膚科醫師讓醫生熟悉患者 的病情並做長期的追蹤治療。

1.口服藥的治療
「止癢」是第一要素,對於異位性皮膚炎而言口服抗組織胺即可達到相當好的止癢效果。病童在病情惡化時如果可以按時吃藥大都可達到良好的控制,若同時有細菌感染時就必須加上口服抗生素。

2.外用藥膏的治療
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必須以副腎腺皮質素的藥膏來擦拭皮膚才能達到較好的控制,但須注意的是病童可能需要長時間的藥膏擦拭而身體各部位的吸收力不同,自然所需藥的強度也就不同,切莫自行買藥而長時間亂擦藥以免產生副作用。

3.情緒的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因為長期的發癢及全身性皮膚疹子所造成美觀上衝擊。常會讓病童在心理上呈現急燥不安、或較為自卑的人格發展而焦慮不安的心情更易讓癢感增加、病情加重。所以家人應該付出較多的耐心與關心以陪伴病童度過這段發病期,並儘量發展其他興趣以分散注意力。

4.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
對於少數非常嚴重而無法控制的病童則需接受更進一部的治療,如:紫外線光療法、化學製劑療法:如Cyclosporine / FK-506, Interferon等。

二、中醫的方法

(一) 藥物治療
常用的中藥方劑,如消風散、當歸飲子、清上防風湯等。還會根據病人各種表現,加上一些單味藥,如白癬皮、地膚子、蒼朮、紫草等。以上中藥治療大部分用於急性期,原則以止癢為目標。

若是在緩解期,則以改善體質(減敏)為主。常用的方劑,如消風散、荊防敗毒散、玉屏風散、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二) 針灸治療

1.針刺療法:取穴曲池、合谷、血海、風市,灸五柱穴、關元穴、大椎穴等。
2.艾灸療法:以艾條薰灸濕疹局部患處。

(三)外用洗方
蛇床子、地膚子、晚蠶紗、蒼耳子等,水煎取汁薰洗患處。可有止癢的效果。

Ⅴ 保健與食療:

一、日常生活保健方面:

1.天氣又濕又熱時,白天須用除濕機,晚上須開冷氣(不能太冷)。

2.衣物以棉質通風為主,避免尼龍或羊毛製品。

3.須避開過敏原,如花粉熱、毛毯、寵物皮屑、塵蹣等,少用肥皂或接觸化學藥劑(燙髮、染髮藥劑)等。

4.飲食方面:有殼海鮮、魚蝦蟹、芒果、牛奶、蛋、花生、酒、巧克力、乳酪、防腐劑添加物、醃漬薰製食品等皆有過敏例子,若過敏則忌用。

5.注意皮膚的保濕處理,使用低皂鹼肥皂,沐浴後搽上保濕乳液或凡士林,或沐浴時加入沐浴油,對於皮膚具有保濕及潤滑作用,可減輕皮膚搔癢。

6.容易出汗者,應保持身體乾爽,換掉濕衣物,清水搽淨身體以防皮膚濕疹惡化。

二、藥膳方面:

1.〔濕熱證藥膳〕/〔薏苡仁綠豆赤豆粥〕:
薏苡仁、綠豆、赤小豆,三藥水浸半日後共煮成粥。

2.〔脾腎兩虛證藥膳〕/〔四君藥棗粥〕:
黨參、茯苓、白朮、甘草、山藥,五藥水煎取汁,加入大棗、米同 煮為粥。

3.〔血燥證藥膳〕/〔桑椹大棗粥〕:
桑椹、大棗、米,三同煮為粥。

本人的經驗:病人非常癢的時候,可服西藥抗組織胺止癢,尤其是晚上癢到無法安眠,平常服用:消風散、甘露消毒丹、荊防敗毒散、附子理中湯、四物湯,須依病人的體質與病症作適當的調整,如果非常癢可以每兩天針灸一次,主要的穴道是:曲池、血海、合谷、三陰交、神門等,平常飲用霍山石斛當茶水喝,果能持續如此數月之後必有很好的療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