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膝蓋保健-------中醫如何防治退化性關節炎

前些日子,報紙以「主題:走路曬太陽,遠離退化性關節炎」發表他的心得,我覺得很有參考價值,所以本人將其轉載如下,並將我個人對於中醫如何防治退化性關節炎的臨床經驗與大家分享。因退化性關節炎只要上年紀五十歲的中老年人,很多人就會罹患這個疾病。
根據統計,全台灣年逾50歲的中老年人,每2人就有1人罹患不等程度的退化性關節炎,一走路就痛,不少人因而整天待在家裡,一動也不敢動,導致症狀惡化速度加快,最後真的走不了。
「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高雄醫學大學骨科副教授陳勝凱指出,每個人都會老化,關節也是一樣,使用到某種程度後,就會因磨耗而退化。一旦出現這種又名骨關節炎的退化性關節炎時,患者必須要有正確認知,才不會讓症狀急遽惡化下去。
陳勝凱表示,正常人骨頭與骨頭接觸的地方,就是關節軟骨,正常的軟骨組織光亮平滑,但隨著年紀增長,軟骨過度磨耗,軟骨碎片掉入關節腔內,並在關節腔內刺關節囊,製造過多的關節液,引發紅腫熱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從光片看來,正常的關節軟骨面平滑光亮,一旦關節磨損,就會出現凹陷。有些病情嚴重者,軟骨磨損的附近甚至會有骨刺增生情形。
不管怎樣,關節炎通常以四大症狀表現:

一、是疼痛
二、是關節變形、腫脹
三、是晨起感覺僵硬,下床運動後,症狀稍稍緩解
四、是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

運動增強軟骨海棉作用,陳勝凱說,軟骨就像一塊吸滿水分的海棉,當我們走路時,腳往下踩那一刻,身體重量往下壓,軟骨裡面的關節滑液就會被擠出;腳往上提,來自身體的重量消失,關節滑液又回吸到軟骨裡面,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就在關節滑液進進出出之際,營養成分才能進入軟骨組織裡面,維持軟骨的健康。

問題是,大多數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一來怕痛,二來也擔心運動會增加關節的磨損,不敢走動,整天就坐著不動,軟骨缺乏關節滑液帶來營養成分的滋潤,時間一久當然出現更大的問題。為此,陳勝凱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四種症狀時,就應特別留意,並去除「損關節」的錯誤觀念。他強調,適度的運動可增強軟骨的海棉作用,藉著不斷流進流出關節滑液,既可帶給軟骨營養,保持濕潤,關節周圍的肌腱也會增強,減少軟骨磨損的機率。

在所有運動中,陳勝凱認為走路是中老年人最佳的選擇,如果覺得自己的平衡感還不錯,騎自行車、跳舞、游泳等有氧運動,也不妨試試看。但他強調,這些運動應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要一曝十寒,而應隨時為之,但若正處於關節疼痛之際,就不要勉強去運動,以免症狀更加惡化。此時,不妨以三隻腳來替代兩隻腳,拄著枴杖來分擔身體重量,讓軟骨及關節獲得更充分的休息。

每天至少應走路半小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任蕭國川也認為,屬節律性運動的走路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最佳選擇,每天至少走個半小時,如果持續走 1、2個小時以上,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可以繼續走下去。

如果有更多時間,他建議患者定期到健身中心,請教練協助訓練股四頭肌的強度。蕭國川解釋,股四頭肌是大腿膝蓋周邊的大塊肌肉,愈強壯,愈能吸收膝關節撞擊的力道,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游泳及騎自行車,也是相當好的運動。蕭國川指出,患者在水中游泳時,受到浮力影響,關節受力較小;騎上自行車,大多數體重落在臀部,膝蓋受力較少,也不失為不錯的運動。 多曬陽光可以防止骨質流失:


在日常運動之餘,陳勝凱建議這些患者也要多曬曬太陽,因為陽光可將維生素D活化為D3,增加鈣質吸收,有效防止骨質流失,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出現。

從中醫的觀點,退化性關節炎是屬於老化的現象,但及早補腎髓應該很有幫助,著名的加味健步丸就是針對老年性退化性關節炎而設,如果膝關節在疼痛期可以針灸幫忙止痛,常用的中藥,如獨活寄生湯、聖愈湯皆對退化性關節炎有幫忙,除了治療之外,應配合適常的運動,效果應該會更好。常用的針灸穴道,如內外膝眼、陰陽陵泉、委中、健膝。

但膝關節已經變形,我還是建議要做人工關節的外科手術,因以針灸及中藥治療的幫忙相當有限。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腦中風(Stroke)的防治

最近有一位衛生署的官員,因長期高血壓及便祕,結果三星期前,因排便時過度用力,而造成腦部血管輕微破裂,因而腦中風,造成半邊手腳不遂。曾因住院兩星期之後,前來門診針灸治療,結果療效顯著,針灸一星期後,再配合中藥治療,今已有顯著的進步。從很多報告顯示,中風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今有很多專家的研究報告,你不得不注意。

不管你或妳現在是多少歲?請抽空看一下本文

中風年輕化

藝人趙舜最近舉辦感恩會慶祝自己重生,一年前他被醫師宣判為「腦幹栓塞中風」,腦部檢查時才發現以前有過小中風跡象卻不自知,直到有天早上送孩子上學後,全身冒冷汗、暈眩、手腳沒力,才知道自己中風了。類似趙舜的例子愈來愈多,且年齡逐漸下降,他的一位導播小老弟 36歲,也中風了。

我多年前的鄰居,帥氣、身強體健的年輕警官,一大早上班途中,突然砰一聲倒地,才 26歲,中風竟也吹向他。很難想像,中風圖像已從過去熟知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前總統嚴家淦,轉為中壯年即中風的作家陳映真、企業家溫世仁、藝人陳松勇到趙舜,甚至更年輕化到五、六年級生,如地雷般在你我周遭引爆,尤其小中風,發生機率有上升趨勢。

衛生署最新統計,40 歲以上平均每 9人有一人發生過小中風,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 倍。另項研究指出,台灣都會區 35歲以上中風盛行率每一千人 18.9人,鄉村區人 13 人。中風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 。特別在這濕冷、溫度下降的時節,中風猶如陣陣疾風,毫無預警起吹。

根據統計,每年12 月至2 月最易中風,天氣寒冷促進血管收縮,管壁變小血流壓力大,容易破裂造成出血。究竟中風有哪些徵兆?該如何預防?如何管好血壓?萬一中風了又該如何把握黃金期接受治療與復健?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中風後不僅身心遭受外人難以想像的折磨,對家人更是沉重。

導演吳乙峰在「生命」紀錄片中,用鏡頭紀錄中風後的父親意志消沉癱坐在輪椅上,他說:「我很難把以前笑容可掬、待人熱情的父親聯想在一起。」如何照顧中風患者?照顧者又該如何先把自己照顧好?這些都是重要課題,值得關注與學習。

現象篇

第一現場 ——我 40 歲,卻中風了

這個故事將顛覆你對中風的看法。張文玲,在醫學中心圖書館工作,平時經常對家人、朋友叮嚀要重視健康,要這樣那樣做,講得頭頭是道。萬萬沒想到,才 40歲出頭,有一天,她竟然中風了。 11月 17 日,她一如往常,負責西文醫學期刊的管理工作,當時她對某個專案做法有意見,跑去跟會計室溝通。一向口齒清晰、擅於表達的文玲,突然發現自己說話打結了,愈想說就愈結巴,一堆想法塞在嘴巴內,表達變得很吃力。

我覺得好累,文玲垂頭喪氣慢慢踱步回辦公室,對同事抱怨溝通受挫。恰好有醫生來圖書館找她,文玲趕緊請教是不是自己壓力太大,導致言語表達困難。這位醫生當場請文玲唸一段文字,結果狀況還好。隔天就週末了,醫生建議她觀察兩天再說。週末假期並無法讓文玲充飽電,她感覺身體很笨重、拖不太動,全身不舒暢的疲累感持續至星期一上班日,只好請假休息。星期二一大早到辦公室,超乎想像的疲累感持續著,愈想愈不對勁,文玲決定看門診,找醫生開鎮靜劑。

她直接問醫生:我是不是中風了?文玲的父母、外公外婆,甚至叔叔、堂哥都曾經中風,家族史逼使她發出疑問。

醫生回說:不太可能,妳還很年輕。畢竟,文玲只出現語言障礙,肢體還無明顯異常。不知道自己曾經小中風過先做電腦斷層檢查( CT),片子清楚顯示一個黑點,文玲的後腦左邊曾經發生過腦血管阻塞。這是舊傷?我曾經小中風過!文玲直搖頭,不可置信自己竟然完全不知道。

做完電腦斷層,文玲還慢慢走回辦公室對同事宣布:「晴天霹靂,我有過小中風。」同事們一臉驚愕,因為實在看不出來啊。星期四,同事們發現文玲走路愈來愈偏,臉也逐漸歪斜,趕緊提醒文玲,種種跡象顯示不太對勁。文玲立刻打電話給醫生,醫生要她不要等星期五回診了,當天就直接掛神經內科許立奇醫師門診。許立奇聽完文玲敘述這幾天的身體變化,立刻安排她隔天住院。
住院後進一步做磁振造影檢查(MRI),這才找到導致語言障礙的元兇。文玲的腦中間偏右上方血管有阻塞現象,這條血管與舊傷是同一條。文玲被診斷為阻塞性腦中風,她的顱內血管先天性狹窄,更誇張的是,住院檢查後才知道自己有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當時最令文玲感到惶恐的是,糖尿病讓中風後的文玲產生視網膜眼底病變,為了控制糖尿病,需接受胰島素療法。往後要自己打胰島素了。當醫生開始幫文玲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時,文玲的妹妹非常不能接受,這麼一打不就代表終生都要靠胰島素了嗎?一度想阻止。除了糖尿病,高血壓也是腦中風的重要元兇,文玲在醫學中心圖書館工作長達20年,深諳各種醫學常識,竟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左右手不協調
我錯過兩次健檢,加起來就是4年,文玲坦言以前對健康檢查很不以為然,原本 11月7日 要做員工健檢,恰好當天她身體不舒服請假在家,體檢課還特地打電話關切,她並不太在意。如今回想,文玲冒出一身冷汗,因為她出國 5天,回國沒幾天就在辦公室發病。幸好沒有在國外發病,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文玲住院後,中風症狀更加劇烈了。我感覺不到我的左邊,我看得到東西,有力氣也有知覺,但左手好像伸不太出去,必須右手先去抓東西,才能帶動左手伸出去,腳的情況也一樣,文玲斷斷續續費力描述症狀,旁人卻往往聽得一頭霧水,很抽象也很模糊的敘述,「只有復健師知道我在說什麼。文玲想去洗手間洗水果刀,突然想要上廁所,因為洗水果刀這個動作還沒執行完畢,腦子無法處理下一個想要做的動作,文玲就一直開開關關廁所的門,無法自主。

我弟妹問我到底要幹嘛?我說要去把水果刀拿出來再去上廁所,文玲的認知功能完全正常,她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腦子因為洗水果刀的動作尚未執行完畢,無法下達上廁所的指令,其結果就是她不斷開開關關廁所的門。需仰賴過去的慣性動作 從旁看文玲的行為,好像腦筋短路了,其實是因為腦血管堵塞的位置在腦幹中央,致使感覺統合失靈。

住院三個星期,文玲的復健重點在於強化左右腦整合。答應接受攝影記者拍照的前兩天,文玲出院了,聽她說話偶爾仍有點 ㄎㄟ ㄎㄟ(不太順暢),走路微跛,外觀上大致正常。然而,文玲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腦部受損導致左右腦不協調,使得文玲很多動作需以代償方式進行,亦即必須仰賴過去的經驗與慣性。譬如寫字,我可以寫字,卻不是在有知覺的情況下完成的動作,筆畫我並不真正知道,純粹是過去經驗的反應。

坐在病房內,文玲坦言內心有點害怕、慌張,尤其擔心回去上班後,無法處理好原本駕輕就熟的工作。她甚至詢問醫師是否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萬一別人不清楚我秀斗的原因,這份手冊可幫我證明。

我們去圖書館為文玲拍照,她辦公桌上擺滿各種藥物、血糖機,拍照進行到一半,必須喊停,因為打胰島素的時間到了。她轉過身背對我們往身上紮針,回頭又笑著請我們稍等一下,她還得補充食物。隨時監測飯前與飯後血糖、血壓、注射胰島素、回醫院接受復健治療,已成為她每天不可不做的功課了。

才 40歲,文玲就必須面對這突來的生活變化,她在很短時間內做好調適。我知道不可能再回復到原來的樣子了,只好樂觀面對,文玲微微一笑,她承認過去這些年太疏忽健康。

好煩、好煩,是近十年來我最常說的話,我的壓力很大,卻始終沒有能力排解掉,甚至連別人的關心也成了壓力源。」 母親因中風過世,文玲身為長女又未婚,一肩承擔起家中大大小小事。中風住院那天,去大陸探親的父親回台飛機延誤,親戚打電話要她處理,只因為父親對大陸親戚說,只要打電話給文玲,一切就可以搞定。

許多研究指出,壓力與中風有關,要求完美的文玲承載了多年壓力,身心俱疲卻始終不正視,導致身體愈來愈難以負荷,直到腦子提出抗議。像文玲這樣的例子,愈來愈多,神經內科醫師、護理長、復健師從臨床上觀察,不約而同指出一個現象:在台灣,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值得關注。

現象篇
中風吹向六年級
別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中風,二、三十歲就中風的年輕人,已愈來愈多。 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男女皆然,有些才 20、 30 多歲就中風了。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陳昌明也發現,以前一年頂多遇到一、兩位50歲以下的中風患者,現在每個月都有好幾個。

腦中風長年來盤據台灣十大死因,根據衛生署統計,2005 年因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達 13139人,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僅次於癌症。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教授曾進行台灣首次腦中風發生率與盛行率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都會地區 35 歲以上中風盛行率每一千人有 18.9 人,鄉村地區則為13.0人。都會區中風的年輕人比鄉村地區高。

這項研究指出,台灣腦中風死亡率雖有趨緩跡象,發生率卻不降反升。甚且,發生小中風的機率有上升趨勢,卻不被國人注意。即使連衛生單位至今才開始做全國中風登記,約一年後才能呈現較完備的資料。

根據統計,20-50%的腦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曾經發生過暫時性腦缺血,即俗稱的「小中風」。小中風患者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 10倍。國民健康局研究也顯示,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每12人就有 1人發生過小中風,如果把年齡降到 40歲以上,那麼平均每9 人就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

中風跟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在於,必須花費相當時日做復健,如果一個社會的中壯年人口愈來愈易腦中風,人口出生率又不斷下降,難以想像將對社會的生產力與國力造成何等影響。


預防篇
預防中風,先管好血壓

高血壓是中風的主因,但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血壓有多高,你是其中之一嗎?英國威爾斯健康與社會照護研究所朱力安哈特醫師,是研究高血壓的專家,他指出,如果將所有的中風暫時視為同一類,高血壓無疑是導致中風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容易控制的方法。」偏偏在台灣,控制高血壓卻最被國人忽略。

根據國民健康局 2000-2003年的統計,台灣 2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男性約 24.9%,女性18.2 % 。值得擔憂的是,竟然有 約四成的男性、五分之一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而好好服藥控制血壓的比例,台灣拜健保已實施 10 年之賜,從小於 10%爬升至約 25 %,但仍比美國的 35 %少很多。

不注意血壓,就等著發病吧,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明豐直截了當說,沒有症狀的高血壓,就像隱形殺手,可以殺人於無形,這種人除了常常監測血壓,沒別的警訊可供參考。

血壓管控差,易引發中風

以病變來分,和壓力有關的併發症血壓太高有腦中風、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以及尿毒症,高血壓另外可合併新陳代謝變化,加速動脈硬化。當血壓過高,腦組織的動脈血管承受不住而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壓迫其他腦組織,即腦中風(又稱腦溢血或腦血管破裂),嚴重者死亡或半身偏癱。這類出血性中風常見有腦組織內出血、蜘蛛膜下出血兩種。

除了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阻塞)中風也是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當腦動脈血管硬化,管腔變小,血管內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形成栓子,導致腦組織壞死及功能失調,就中風了。腦血栓症與腦栓塞症是這類缺血性中風的常見類型。

還有一種是短暫性腦缺血( TIA),亦即小中風,原因多為頸動脈內膜組織的膽固醇斑塊脫落下的血塊碎片(微栓子),沿著血液往血管末端運行至腦部或視網膜,引發暫時性的症狀。

像是突然劇烈頭痛、一眼或兩眼視力模糊、說話遲緩或有理解障礙、半側臉部或肢體無力、麻木、突然耳鳴或暈眩。因為微栓子會慢慢分解掉,因此這些症狀發生時間約 5--10分鐘,通常24 小時內可自行恢復,不會留下永久性的傷害。但三個月內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頗高,應該儘速檢查治療。

不論哪類型中風,共同的敵人皆是動脈血管老化,如果你以為血管老化是老年人專利,那就錯了。

血管老化是元兇

血管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化?對高血壓有相當深入見解的陳明豐教授回答:「應該從還在媽媽肚子內就開始了。」他笑說自己的想法很瘋狂。但他的想法有學理依據。

當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血管硬化的步驟就開始在進行了,只是初起的變化非常細微,所以不會察覺到,陳明豐解釋,當我們還窩在媽媽肚子內時,就已經有血管了,有血管就有內皮細胞,媽媽懷孕時如果受到外在不當刺激或壓力、藥物等,造成胎兒窘迫,或子宮內環境變化導致內皮細胞的功能產生變化,就會使動脈硬化的最早期開始進行。

出生後,隨著年齡變化,生活環境更複雜使得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出現不正常,也易使得動脈硬化的過程開始或加速進行。一般而言,40歲以上的成年人,已可在臨床上看到動脈硬化的表現。許多因素導致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比如生活或工作壓力、緊張、熬夜、抽菸、不正常的生活型態、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等,血管硬化是很錯綜複雜的過程。陳明豐正色表示,平時不斷呼籲民眾要控制血壓、血糖,用意即是延緩血管硬化、老化的速度,延緩老化就是預防保健,此外別無他法。

預防中風,先管管血壓

也因此,隨時量血壓,是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的每日例行作業。這位國際知名腦中風專家幾年前回到台灣工作,他在辦公桌上放了一台小型血壓器,隨時監控血壓,因為他發現,在家裡量的血壓通常數值不錯,在辦公室,情緒變化大,血壓值的變化也大。

許重義引一項國外流行病學研究,這項研究的受試者高達十萬人,長期追蹤結果顯示,當血壓每降低 10個毫米汞柱( mmHg),中風的風險可減少一半。

預防高血壓,專家們提出五件非做不可的事:

控制體重

研究指出,體重每增加一公斤,血壓會上升 1mmHg,保持適當體重格外重要。 貼心小提醒:適當體重的計算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得到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在 18-24之間,表示體重適當。

少鹽

控制鈉鹽的攝取很重要。研究發現,鈉的攝取量過多時,會使水分滯留在體內,導致體內水分失衡,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罹患高血壓的比率相對提高。

多喝水

攝取足夠的水分,減少便秘,否則排便時會因為用力而使得血壓上升,有人因此發生腦中風。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纖維,跟便秘說 No。多纖維、少油、少脂肪的飲食也能避免膽固醇過高。當高膽固醇與血液中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再隨著血液循環滲入血管壁,逐漸沉澱使得血管變狹窄且形成動脈粥狀硬化,血壓也跟著升高。許重義目前正進行一項研究,他發現腦中成分之一的類澱粉 Aβ(Amyloid peptide)會造成細胞退化,如果堆積在腦神經組織內過多,容易罹患老人失智症,若堆積在血管內過多,則增加中風的風險。至於如何避免過度堆積,阻斷類澱粉 Aβ的生成?許重義的研究室還在努力破解之中,初步的發現是:「 蔬菜水果內某些成分可以增加阻斷類澱粉A β,減少腦血管退化。」

睡眠充足

長期睡眠品質差,血壓容易偏高,建議不要熬夜,減輕工作或生活壓力,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睡眠良好就可使高血壓正常。

不抽菸、多運動

年輕人缺血性中風,九成以上有抽菸,」台北榮總神經血管病科主任胡漢華觀察,許多人年紀輕輕就中風,血管內亂七八糟,檢查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史,一問,原來是老菸槍。

胡漢華以前對抽菸並不會很排斥,這幾年看多了年輕中風病患,驚覺問題很大,不斷呼籲,民眾要戒菸。抽菸會使血管收縮,加速血管硬化並增加心臟負荷。運動有助於體重控制與調節壓力,但如果有高血壓的人,須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建議採取和緩的運動型態,如散步、健走或騎腳踏車。

陳明豐不忘提醒,已經有高血壓的人,不能只單靠運動控制,還必須合併飲食、改變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才能確保血壓控制得宜。

低血壓也會中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血壓標準,收縮壓低於 120mmHg以及舒張壓低於80mmHg 叫做血壓正常。收縮壓在 120--140mmHg或舒張壓在 80--90mmHg 屬於高血壓前期。

收縮壓≧ 140mmHg或舒張壓≧ 90mmHg,即稱為高血壓。

專家們提出一個新觀點,除了高血壓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低血壓也與中風攸戚相關。胡漢華主任解釋,血管硬化與舒張壓有關,因此早期認為舒張壓過高很危險,後來經過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舒張壓正常、收縮壓高,更危險。

現在則有了更新的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愈大,中風的機率愈高。舉例來說, 160/ 60 (收縮壓 /舒張壓)比160/ 80 中風的風險更高,這兩個數值拉距愈寬,代表大動脈硬化更嚴重。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省下牙刷錢 當心出現各種牙疾‏

這篇是一篇很好的口腔衛生教育的好文章,是由我的好友柯小姐E-mail給我,我覺得很有參考價值,故樂於轉載與大家分享。

節儉是好習慣,但是牙刷用到刷毛開花、發黴發臭還捨不得換掉,可是會引發疾病,因為牙齒磨耗、牙周或齒髓感染發炎的原因,不但出在刷牙習慣差,更可能是牙刷不當,最好牙刷三個月就換新,才能刷出一口好牙。
一家牙刷業者日前辦活動回收近五百支舊牙刷,今天召開記者公布其中超過九成五早該丟棄,這些「問題牙刷」以刷毛嚴重分岔佔最多,其次是發黴、發臭,令人咋舌。 陳先生在場現身說法,他說,他不是沒有錢,只是懶得好好刷牙、懶得換牙刷,也懶得每半年定期檢查,經年累月懶下來,現在牙周病、齲齒、磨耗等多種口腔疾病纏身,必須接受長達一年半的治療,花大錢植牙。
宏德牙科診所醫師歐淑敏指出,牙刷用後潮濕,又在潮濕的浴室,極易滋生病菌,最好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去年有項調查卻顯示,台灣人平均一年約僅更換一支新牙刷,事實上當刷毛開始分叉、潔牙效率變低,就該換支新的牙刷。 業者日前也對近五百位牙醫專業人員所做的國人口腔保健大調查發現,有高達七成四的醫護受訪者同意,一般人在感冒痊癒後即應更換牙刷以免二度感染。
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長期使用不當牙刷容易造成口腔疾病,又以牙周病居冠,其次分別為牙齒磨耗和齲齒。歐淑敏指出,多項醫學研究證明顯示,罹患牙周病的病人,發炎物質流向心臟,發生心肌梗塞與中風是一般人的三倍;嚴重牙周病的孕婦,發生早產兒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也高於其他孕婦的七至十倍;長期患有牙周病的老人,也比較容易得到吸入性肺炎。她說,病患可以帶著牙刷去看牙醫,牙醫師檢視牙刷,可趁機提醒患者從日常生活中矯正不良的刷牙習慣。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肩膀酸痛

肩膀僵硬酸痛是很多人的困擾,一般的酸痛可以藉由簡易瑜伽或按摩來舒緩;若是比較嚴重的酸痛,還是就醫較保險!典型的肩膀僵硬酸痛是筋膜疼痛症候群,臨床表現多為單側或兩側的肩頸僵硬及疼痛,往往可以找到一個或數個壓痛點,嚴重者還可誘發頭痛。
造成肩頸僵硬酸痛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結構性(脊椎病症)神經性病症。比如說,可能是過去意外傷害所導致的頸椎疾病,也有可能是因脊椎退化(骨刺),進而壓迫到神經,造成的肩頸酸痛。
第二種則是屬於軟組織病症(肌肉、韌帶問題),肇因於肌肉拉傷、扭傷,或因肌肉無力、不協調所致,如果未加注意,甚至會影響整體骨頭、脊椎的結構,造成長期嚴重的肩頸酸痛。
而造成肩膀僵硬酸痛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為長時間的姿勢不良,比方說電腦族,長期使用同一個姿勢打電腦,或是低頭看書,維持在同一個姿勢,致使肌肉拉傷、扭傷,造成肩頸緊繃的酸痛;一為由情緒壓力所引起,由於肌肉不能放鬆,使得肩頸部位的上斜方肌及提肩胛肌僵硬,甚至影響到脊椎的結構。

肩膀酸痛的生活調養法

1. 平時坐姿、站姿要保持端正姿勢,不要任意彎腰駝背。

2.每半個小時,就要起身做肩頸保健操,舒緩肩頸僵硬,不要一坐就坐上七、 八個小時以上。

3.電腦螢幕及鍵盤必須擺放在正前方,鍵盤位置需置於稍低位置,螢幕須在視 線以下。

4. 書桌或工作桌的高度需適中,頸部、頭部才不會前傾。

5. 工作姿勢要注意,身體軀幹宜保持挺直,頭、頸絕對不要前傾。

6. 避免躺在沙發上,側著頭看電視,很容易造成肩頸肌肉拉力的失衡。

7. 開車時,駕駛座與方向盤的距離要適中,使頭、背能舒服貼在椅背上。長途 開車時,中途要多休息,活動筋骨。

8. 不要熬夜,以免身體過度緊張疲勞。

肩膀酸痛的輕鬆伸展操 肩部上下

1. 躺姿,雙腳屈膝,手置於身體兩側。

2.將肩部向耳朵靠近5~8次,吸氣。

3. 將肩部放鬆,手上舉,吐氣。

功效原理:簡單省時又有效。肩膀僵硬除了緊張外,大部分為肩頸柔軟度不夠,此動作可提高關節的穩定度及伸展緊張的肌肉。
練習祕訣:呼吸的配合,吸時肩上,吐時肩下,有時肩膀僵硬與呼吸有很大的關係。頭下方可墊一本書,避免頸脊過度伸展。

舒緩疼痛的方式:

藥物治療:門診常用藥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與肌肉鬆弛劑,對鎮痛、消炎和鬆弛肌肉的功效良好。

物理治療:如按摩、針灸、運動治療、腰部牽引、電療與熱療等。
針灸常用的穴道: 肩三針、肩貞、曲池、肩井,肩中俞等 。

運動而產生的酸痛,時間就是最好的止痛藥,因為運動而生的肌肉酸痛,一般來說要兩週才會消退,所以要忍著點。不過當你感到肌肉劇烈疼痛時,還是得去看醫師,因為極有可能是運動傷害

1發炎腫脹期:發炎的現象如:紅腫、局部發熱、劇痛等,會出現這樣的生理反應在於人體自動保護受傷的組織及修復傷處的功能。此時,為了要減輕疼痛、消腫而又不影響身體修復組織的工作下,冰敷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如有骨折現象必須要固定或手術處理。

2恢復期:發炎減緩,組織再循環增加。

3修復期:受傷組織修補。中醫涼性外敷藥如意金黃散或三黃散便有冰敷的效果,加上消炎止痛與部分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使受傷組織快速進入修復期以縮短療程。

(1)冷療:適用於急性肌肉拉傷,可以止痛,解痙攣、消腫等。

(2)熱療:可以止痛,增加血液循環及加速乳酸代謝。

熱療分淺部及深部治療兩種,淺部治療如熱敷、水療;深部治療如短波、超音波等。

(3)中藥療法:常用的中藥;葛根湯加芍藥甘草湯如病情嚴重可能要吃煎煮的中草藥其效果才會快速 。

(4)運動治療:加強背部的柔軟度, 強化背肌力量。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分享教人做人處事的一篇好文章

這是一篇教人如何做人處事的一篇好文章,是我的好友柯小姐e-mail給我,我覺得很有教育修身養性的作用,尤其對於教育孩子更有深遠的意義,所以樂意轉載,與大家分享。

以智慧,施恩惠,很實惠 有時候沉默是最好的支持,其實犯錯者本身必然從失敗中的到教訓,不必再送給他一頓鞭子。對方在度過難關以後,會終身感激你的支持。甚至,你什麼都沒做,他也會對你感激涕零的。懂得什麼時候不要說話,是一種智慧。當朋友也是一樣。在別人哀慟欲絕的時候,你還要追根究底,就像人家的傷疤好不容易在結痂,你還來撥人家的痂。

最好的安慰是無言的微笑,和傾聽。有智慧的父母也是孩子福份。我在英國遊學的時候,住宿家庭隔壁就住了一對很有智慧的夫妻。他們剛好度過七年之癢。有一次我在院子看書,目睹隔壁院子發生的事情。布朗先生正在教他五歲的兒子安迪使用剪草機,父子兩剪得正高興時,父親進門去接電話。接著我看到一幕慘劇;

五歲的安迪把剪草機推向父親最愛的鬱金香花園,不一會,已經有兩公尺長的花圃糟殃。 布朗先生出來,鐵青著一張臉。眼看他的拳頭已經高高的舉起……忽然,布朗太太出來了,她看見滿目狼藉的花圃,馬上知明白發生了什麼事。她小聲、溫柔地對先生笑道:

喂,我們現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養孩子,不是在養鬱金香。三秒鐘後,他們交換一個吻,一切歸於平靜。 我把這個故事告訴好友慧文,她是個家庭主婦。 後來她告訴我,很感激我跟她說這個故事。

以前孩子打破東西,我少不了罵他兩聲,現在我會告訴自己,對我重要的是孩子,不是碗。哪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不會打破東西呢?情緒智商高得人懂得分輕重。如果你真的珍視感情的價值,就該懂得在他倒霉的時候施小惠。也許我們都沒有聰明到一句解千愁的地步。

但傾聽卻是人人做得到的施恩行為。傾聽,常比替他義憤填膺或替他擔起一切 聰一百倍。

急事,慢慢的說;

大事,想清楚再說;

小事,幽默的說; 傷害人的事,千萬不能說;

開心的事,要看場合才能說; 別人的事,謹慎的說;

自己的事,傾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現在的事,先做了再說;

未來的事,等到未來再說; 放慢速度、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活在當下,不攀緣。